选中
X0285 [藕]楞嚴經文句 9 X0285_009 楞嚴經文句 阿難當知,是十種魔,於末世時,在我法中,出家修道,或附人體,或自現形,皆言已成正徧知覺,讚歎婬欲,破佛律儀。先惡魔師與魔弟子,婬婬相傳,如是邪精,魅其心腑,近則九生,多踰百世,令真修行,總為魔眷,命終之後,必為魔民,失正徧知,墮無間獄。汝今未須先取寂滅,縱得無學,留願入彼末法之中,起大慈悲,救度正心,深信眾生,令不著魔,得正知見。我今度汝,已出生死,汝遵佛語,名報佛恩。 近則九生者,百年為一生,九百年後,正法將滅時也。多踰百世者,三十年為一世,三千年後,正屬末法時也。嗚呼!讀經至此,而不痛哭流涕,撫昔傷今,思一振其頹風者,其真魔家眷屬也已。 二、結想陰所招。 阿難!如是十種禪那現境,皆是想陰用心交互,故現斯事。眾生頑迷,不自忖量,逢此因緣,迷不自識,謂言登聖,大妄語成,墮無間獄。汝等必須將如來語,於我滅後,傳示末法,徧令眾生開悟斯義,無令天魔得其方便,保持覆護,成無上道。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卷第九文句 10 X0285_010 楞嚴經文句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卷第十文句 四、明行陰境三:初、總示陰相;二、別明發相;三、結過勸示。 初中四:初、結前想陰盡相,二、正示行陰區宇,三、懸示行陰盡相,四、結示本惟妄想。 今初。 阿難,彼善男子修三摩提想陰盡者,是人平常夢想銷滅,寤寐恒一,覺明虗靜猶如晴空,無復麤重前塵影事,觀諸世間大地山河如鏡鑒明,來無所黏,過無蹤跡,虗受照應,了罔陳習,唯一精真。 虗妄五陰,皆以妄想為本。是故想陰一盡,則平常夢想銷滅也。金光明最勝王經,明十地菩薩,皆有夢兆。故知直至佛地,方名究竟覺者。但此夢想,亦自不同有六。凡見思夢想,二乘能銷滅之。有二乘塵沙夢想,菩薩能銷滅之。有菩薩無明夢想,唯佛能銷滅之。又有觀行銷滅,乃至究竟銷滅之不同。若在利根,則一銷一切銷。根或不等,亦可非次第中說於次第耳。覺明虗靜,猶如晴空等,正前文所謂於覺明心,如去塵垢,乃覺所覺空之境界也。虗受照應者,虗而能受,如谷答響。照而能應,如鏡寫容。了罔陳習者,罔,無也。陳習,前塵落謝影子也。了無塵影,正如谷響鏡容,來無所黏,過無蹤跡也。見思想陰盡,觀同居世間。了罔陳習,唯一真空。塵沙想陰盡,觀方便世間。了罔陳習,唯一妙有。無明想陰盡,觀實報世間。了罔陳習,唯一中道。理諦 二、正示行陰區宇。 生滅根元,從此披露,見諸十方十二眾生,畢彈其類。雖未通其各命由緒,見同生基,猶如野馬,熠熠清擾,為浮根塵,究竟樞穴,此則名為行陰區宇。 遷流造作,名之為行。即是分段變易二種生死之根元也。今於觀行位中,想心既伏,故行陰境界,從此披露。然猶未見識陰區宇,故未通其各命由緒。而只此行陰,乃十二類受生之本基,浮根塵究竟之樞穴。非此熠熠妄性,則十二類何由受生,浮根塵何由開合耶。殫,盡也。由緒,來歷也。野馬,日中所映,水上浮遊之氣,亦名陽𦦨。望之似水,即之無實。行陰亦爾,無實性也。樞者,門軸。穴者,停軸之處。由樞穴故,門得開合。由行陰故,根塵妄有生滅也。 三,懸示行陰盡相。 若此清擾,熠熠元性,性入元澄,一澄元習,如波瀾滅,化為澄水,名行陰盡,是人則能超眾生濁。 言此清擾熠熠不停之元性,若銷其性,入於水澄之體,惟一澄湛之元習。譬如波瀾既滅,化為澄水,此則空所空滅,生滅既滅,寂滅現前,是故名行陰盡,而超眾生濁也。九界六即,具如圓通中釋。一澄元習者,指識陰言。既稱元澄,復名元習者,以其含藏一切習氣種子,猶屬真常流注。後文所謂此湛非真,如急流水,望如恬靜也。 四,結示本惟妄想。 觀其所由,幽隱妄想,以為其本。 行陰之相,甚為幽隱,而此幽隱,但是妄想所成而已,豈更有他本哉? 二、別明發相十:初、計二無因(至)十、計五現涅槃。此與阿含所明六十二見,法數並同,法相稱異。彼則本是外道,此乃修心誤墮故也。 今初。 阿難當知,是得正知奢摩他中諸善男子,凝明正心,十類天魔不得其便,方得精研窮生類本,於本類中生元露者,觀彼幽清圓擾動元,於圓元中起計度者,是人墜入二無因論:一者、是人見本無因。何以故?是人既得生機全破,乘於眼根八百功德,見八萬劫所有眾生業流灣環,死此生彼,秪見眾生輪迴其處,八萬劫外冥無所觀,便作是解:此等世間十方眾生,八萬劫來無因自有,由此計度亡正徧知,墮落外道,惑菩提性。二者、是人見末無因。何以故?是人於生既見其根,知人生人,悟鳥生鳥,烏從來黑,鵠從來白,人天本竪,畜生本橫,白非洗成,黑非染造,從八萬劫無復改移,今盡此形亦復如是。而我本來不見菩提,云何更有成菩提事?當知今日一切物象皆本無因,由此計度亡正徧知,墮落外道,惑菩提性。是則名為第一外道立無因論。 文有三節:從初至二無因論,總明依陰起計;從一者是人至惑菩提性,別明邪計相貌;從是則名為訖文,結明成外道論。下皆例此,不復更出。初言凝明正心者,即是觀行得力,不起十種妄想貪求,故十魔不能候其便也。從此精研窮究十二類生之本,則生滅根元便得披露,故得觀於幽、清、圓、擾、動元,但不應於此圓元界境橫生計度耳。動元,即指行陰為羣動之元。此之行陰境界難可了知,故名為幽;非是麤重前塵,故名為清;同分生基,互含互具,故名為圓;於真常中妄有流注,故名為擾也。外道本劫本見,十八見中自有無因而出之二見:一則從無想來,自謂本無今有;一則捷疾觀察,妄謂無因而有。今之行人本為修正徧知,趣菩提果,但由妄起計度,誤墜其中,故曰亡正徧知,感菩提性也。生機全破者,觀行破也。乘眼根八百功德,能見八萬劫者,圓觀力強也。本無因者,約業名本,又來處名本。末無因者,約象名末,又當果名末。皆本無因,應云皆末無因,恐字誤耳。此於止觀十境中,即屬見境,而見境依於行陰,行陰本於幽隱妄想,故今搜示根原,備明妄相,令真修者不墮其中。然此雖云發在觀門,而深位亦有發義,但深位人功德力大,不至墮落外道耳。如楞伽經云:七地菩薩若無善念正受,墮外道邪徑。八地菩薩滅三昧樂門,醉所醉妄想、涅槃想,皆其義也。今謂楞伽七地,似指三乘共十地言之,即合此中竪論五陰盡相,想盡而行未盡,位在七信,若約別地,須論界外五陰也。 二計四徧常。 阿難!是三摩中諸善男子凝明正心,魔不得便,窮生類本,觀彼幽清常擾動元,於圓常中起計度者,是人墜入四徧常論:一者、是人窮心境性,二處無因,修習能知二萬劫中十方眾生所有生滅咸皆循環,不曾散失,計以為常。二者、是人窮四大元,四性常住,修習能知四萬劫中十方眾生所有生滅咸皆體恒,不曾散失,計以為常。三者、是人窮盡六根(應云六識)、末那(及第八)執受(如是)心意識中本元由處,性常恒故,修習能知八萬劫中一切眾生循環不失,本來常住,窮不失性,計以為常。四者、是人既盡想元,生理更無流止運轉,生滅想心今已永滅,理中自然成不生滅,因心所度,計以為常。由此計常,亡正徧知,墮落外道,惑菩提性。是則名為第二外道立圓常論。 此之行陰,無始以來,相續恒轉,有似常住,故名圓常也。外道十八見中,有我及世間常四見,前三與此並同,第四名為捷疾相智。 三計一分常。 又三摩中諸善男子堅凝正心,魔不得便,窮生類本,觀彼幽清,常擾動元,於自他中起計度者,是人墜入四顛倒見,一分無常,一分常論。一者,是人觀妙明心徧十方界,湛然以為究竟神我,從是則計我徧十方,凝明不動。一切眾生於我心中自生自死,則我心性名之為常,彼生滅者,真無常性。二者,是人不觀其心,徧觀十方恒沙國土,見劫壞處,名為究竟無常種性,劫不壞處,名究竟常。三者,是人別觀我心精細微密,猶如微塵,流轉十方,性無移改,能令此身即生即滅。其不壞性,名我性常,一切死生從我流出,名無常性。四者,是人知想陰盡,見行陰流,行陰常流,計為常性,色、受、想等今已滅盡,名為無常。由此計度一分無常,一分常故,墮落外道,惑菩提性。是則名為第三外道一分常論。 初則計自為常,他為無常;二則單計他常、無常;三則單計自常、無常;四則雙計自他皆有常、無常也。外道十八見中,有我及世間半常半無常論四種,但法相不同。彼云:一、梵天常、我、無常;二、由戲笑故無常;三、由相觀視故無常;四、捷疾觀察,謂常、無常。 四,計四有邊。 又三摩中諸善男子,堅凝正心,魔不得便,窮生類本,觀彼幽清常擾動元,於分位中生計度者,是人墜入四有邊論:一者、是人心計生元,流用不息。計過未者,名為有邊;計相續心,名為無邊。二者、是人觀八萬劫,則見眾生八萬劫前寂無聞見。無聞見處,名為無邊;有眾生處,名為有邊。三者、是人計我徧知,(以為獨)得無邊(之)性。彼一切人現我知中,我曾不知彼之知性,(亦皆各各徧知)名彼(以為)不得無邊之心,但(是)有邊(之)性。四者、是人窮行陰空,以其所見心路籌度一切眾生。一身之中,計其咸皆半生半滅,明其世界一切所有,一半有邊,一半無邊。由是計度有邊無邊,墮落外道,惑菩提性。是則名為第四外道立有邊論。 性真常中,安有分位?依於行陰,分位妄生。初二皆計三世分位,初以過未為有邊,現前一念相續之心為無邊。次以八萬劫內為有邊,八萬劫外為無邊。三計能所分位,以我為能知故無邊,彼為所知故有邊。四計生滅分位,行陰之性惟是生滅,生為有邊,滅為無邊也。外道十八見中,亦有有邊無邊四論,但法相不同。彼云:一有邊想,二無邊想,三上方有邊,四方無邊,四非有邊非無邊。 五計。 矯亂 又三摩中諸善男子,堅凝正心,魔不得便,窮生類本,觀彼幽清常擾動元,於知見中生計度者,是人墜入四種顛倒不死矯亂徧計虗論:一者是人觀變化元,見遷流處名之為變,見相續處名之為恒,見所見處名之為生,不見見處(猶云見不見處)名之為滅,相續之因性不斷處名之為增,正相續中中所離處名之為減,各各生處名之為有,互互亡處名之為無。以理都觀,用心別見。有求法人來問其義,答言:我今亦生亦滅,亦有亦無,亦增亦減。於一切時皆亂其語,令彼前人遺失章句。二者是人諦觀其心,互互無處,因無得證。有人來問,唯答一字,但言其無,除無之餘,無所言說。三者是人諦觀其心,各各有處,因有得證。有人來問,唯答一字,但言其是,除是之餘,無所言說。四者是人有無俱見,其境枝故,其心亦亂。有人來問,答言:亦有即是亦無,亦無之中不是亦有。一切矯亂,無容窮詰。由此計度,矯亂虗無,墮落外道,惑菩提性。是則名為第五外道四顛倒性不死矯亂徧計虗論。 涅槃經云:生生不可說,乃至不生不生不可說。有因緣故,亦可得說。故知四句四門,邪正之分甚微。倘未達如來藏性,隨緣不變,不變隨緣妙理,於行陰中而起知見,隨所知見而生計度,未有不成顛倒矯亂者也。邪分別性,故名徧計。終無實義,故名虗論。變化元,即指行陰。互互無,謂生中無滅,滅中無生等,故一切法俱無。各各有,謂生時有生,滅時有滅等,故生滅等皆是。有無俱見,謂生時有生而無滅,滅時有滅而無生。又生時則生生而滅滅,滅時則滅生而生滅等,故有即無,無亦即有。總由不達生滅去來本如來藏,所以計此虗妄諸法,謂有真實,而不能自決,乃成矯亂虗論也。外道十八見中,亦有異問異答四見,但法相不同。彼云:一者善惡有報耶?無報耶?二者有他世無他世耶?三者何善何不善?四者愚冥暗鈍,隨他言答。資中曰:凖婆沙論釋,外道計天常住,名為不死。計不亂答,得生彼天。若實不知而輒答者,恐成矯亂。故有問時,答言:秘密言辭,不應皆說。或不定答,佛法訶云:此真矯亂。故名不死矯亂虗論。 六計十六有相。 又三摩中諸善男子,堅凝正心,魔不得便,窮生類本,觀彼幽清,常擾動元,於無盡流生計度者,是人墜入死後有相,發心顛倒。或自固身,云色是我;或見我圓含徧國土,云我有色;或彼前緣隨我迴復,云色屬我;或復我依行中相續,云我在色。皆計度言死後有相,如是循環有十六相。從此或計畢竟煩惱、畢竟菩提,兩性並驅,各不相觸。由此計度死後有故,墮落外道,惑菩提性。是則名為第六外道立五陰中死後有相心顛倒論。 行陰名無盡流,以其無始以來,恒相續轉故也。色是我,即色是我也。我有色,我大色小,色在我中也。色屬我,離色有我,色但是我所也。我在色,色大我小,我在色中也。歷受想行三陰,各有四句,成十六相。從此或計,又轉深一層之計度也。意謂由造作故有煩惱,由造作故有菩提。造作即是行陰,行陰不可盡,則煩惱菩提亦不可盡。故兩性皆悉驅入,盡未來際,亦復不相陵蔑。此則錯解性具圓宗,無作妙旨,差之毫釐,謬逾天壤者也。危乎危乎。外道末劫末見四十四見中,亦有世間有想一十六見,而法相不同。彼謂一有色見,二無色見,三有色無色見,四非有色非無色見,五有邊見,六無邊見,七有邊無邊見,八非有邊非無邊見,九有樂見,十有苦見,十一有樂有苦見,十二不苦不樂見,十三一想,十四若干想,十五少想,十六無量想。今謂初四見依色陰,次有邊等四見依行陰,次有樂等四見依受陰,次一想等四見依想陰也。 七,計八無相。 又三摩中諸善男子,堅凝正心魔不得便,窮生類本觀彼幽清常擾動元,於先除滅色受想中生計度者,是人墜入死後無相發心顛倒,見其色滅形無所因,觀其想滅心無所繫,知其受滅無復連綴,陰性銷散縱有生理,而無受想與草木同,此質現前猶不可得,死後云何更有諸相?因之勘校死後相無,如是循環有八無相,從此或計涅槃因果一切皆空,徒有名字究竟斷滅,由此計度死後無故,墮落外道惑菩提性,是則名為第七外道立五陰中死後無相心顛倒論。 生理,謂行陰也。四陰現前、死後俱不可得,則因果皆無,名八無相。又計世間四陰因果既無,出世、涅槃因果安有?故成斷滅心顛倒論。外道四十四見中,亦有世間無想論八見,而法相不同。彼云:一、有色,二、無色,三、有色,四、非有色非無色,五、有邊,六、無邊,七、有邊無邊,八、非有邊非無邊。 八計八,俱非。 又三摩中諸善男子,堅凝正心魔不得便,窮生類本觀彼幽清常擾動元,於行存中兼受想滅,雙計有無自體相破,是人墜入死後俱非起顛倒論。色受想中見有非有,行遷流內觀無不無,如是循環窮盡陰界八俱非相,隨得一緣皆言死後有相無相。又計諸行性遷訛故,心發通悟有無俱非虗實失措,由此計度死後俱非,後際昏瞢無可道故,墮落外道惑菩提性,是則名為第八外道立五陰中死後俱非心顛倒論。 以有破無,以無破有,故云自體相破。初則以色受想而例行陰,見有非有。以行遷流例色受想,觀無不無。是故四陰各有二非,名八俱非。次又單從行陰遷訛起計,有則不應念念變滅,無則不應念念出生。又不住故非有非實,相續故非無非虗也。外道四十四見中,亦有非想非非想論。八見名相,與前無想論同。 九,計。七,斷滅。 又三摩中諸善男子,堅凝正心魔不得便,窮生類本觀彼幽清常擾動元,於後後無生計度者,是人墜入七斷滅論,或計身滅、或欲盡滅、或苦盡滅、或極樂滅、或極捨滅,如是循環窮盡七際現前銷滅,滅已無復由此計度,死後斷滅墮落外道惑菩提性,是則名為第九外道立五陰中死後斷滅心顛倒論。 後後無,謂行陰念念遷滅也。七、斷滅論者,計此人天七處死後皆即斷滅也。一者、人道身死即滅;二者、欲天壽盡即滅;三與四者、初禪二禪苦盡皆歸死滅;五者、三禪極樂亦歸死滅;六與七者、四禪雙捨苦樂四空,并捨色陰亦歸死滅,故云窮盡七際皆銷滅也。外道四十四見中亦有斷滅論,七見:一、身滅;二、欲天滅;三、色天滅;四、空處滅;五、識處滅;六、不用處滅;七、有想無想處滅。與此開合不同,今經開四禪而合四空也。 十,計五現涅槃。 又三摩中諸善男子,堅凝正心,魔不得便,窮生類本,觀彼幽清,常擾動元,於後後有生計度者,是人墜入五涅槃論。或以欲界為正轉依,觀見(六欲天上境界)圓明,生愛慕故;或以初禪,性無憂(出離憂根)故;或以二禪,心無苦(出離苦根)故;或以三禪,極悅隨故;或以四禪,苦樂二亡,不受輪迴生滅性故。迷有漏天,作無為解,(計此)五處(暫時)安隱,(以)為(便是)勝淨(轉)依。如是循環,五處究竟。由此計度五現涅槃,墮落外道,惑菩提性,是則名為第十外道立五陰中五現涅槃心顛倒論。 後後有,謂行陰念念生起也。前計七處滅已方為涅槃,此以五處安隱即是轉依。外道四十四見中亦有現在有泥恒五見,一云現在五欲自恣即是泥洹,餘四並與此經同。 三、結過勸示。 阿難!如是十種禪那狂解,皆是行陰用心交互,故現斯悟。眾生頑迷,不自忖量,逢此現前,以迷為解,自言登聖,大妄語成,墮無間獄。汝等必須將如來語,於我滅後,傳示末法,徧令眾生覺了斯義,無令心魔自起深孽,保持覆護,銷息邪見,教其身心開覺真義,於無上道不遭枝岐,勿令心祈得少為足,作大覺王清淨標指。 狂解者,依於行陰所起見惑也。由禪定發,故亦名悟。背正徧覺,故仍是迷。想陰既伏,天魔已不得便。今之六十二見,皆是自心所起魔孽耳。嗚呼,末世暗證之流,所有邪悟,較此外道更為淺陋。而門庭高豎,妄稱宗匠,徧於域中,亦可悲也。標謂標榜,指謂指南。又覺王如月,佛語如指。 五、明識陰境三:初、總示陰相;二、別明發相;三、斥邪結正。 初中四:初、結前行陰盡相,二、正明識陰區宇,三、懸示識陰盡相,四、結示本惟妄想。 今初。 阿難,彼善男子修三摩提行陰盡者,諸世間性幽清擾動,同分生機倐然隳裂,沉細綱紐補特伽羅,酬業深脉感應懸絕。 諸世門,徧指同居、方便、實報三土而言也。九界一切生類,喻如網目。沉細行陰,喻如綱紐。有為諸行盡,故六凡有情,酬業深脉,感應懸絕。偏真諸行盡,故二乘有情,酬業深脉,感應懸絕。二邊諸行盡,故菩薩有情,酬業深脉,感應懸絕。葢九界有情,各以自心所現惑業為能感,即以自心所現果報為能應。今行陰既盡,感應俱絕,此正空所空滅,生滅既滅之境界也。利根之士,一滅一切滅,并識陰亦復不當情矣。 二、正明識陰區宇。 於涅槃天將大明悟,如雞後鳴,膽顧東方,已有精色,六根虗靜,無復馳逸,內外湛明,入無所入,深達十方十二種類受命元由,觀由執元,諸類不召,於十方界已獲其同,精色不沉,發現幽秘,此則名為識陰區宇。 此仍約識陰習強者,於觀行中雖達行空,復現湛明之境界也。二種生死,皆如長夜。今有為行空,則於圓淨涅槃天將大明悟;偏真行空,則於方便淨涅槃天將大明悟;二邊行空,則於性淨涅槃天將大明悟也。六根者,識陰之所執受,行陰之所開合。於觀行中,行陰已破,故虗靜而無復馳逸;識陰尚存,故無入而猶言內外。葢識性即如來藏,但以無明覆蔽,如頻伽瓶之隔越虗空,妄成內外,故名為陰。陰當破故,似有所入。識性、藏性本非二性,如內空、外空本非二空,故元無所入也。行陰既破,識陰現前,所以深達十二類生受命元由,以此識陰正所謂去後來先作主翁者故也。無樞穴故,其由可觀;無遷流故,其元可執;無生機故,諸類不召;了知萬法唯識故,於十方世間已獲其同。觀行既深,能見如來藏性,故精性妙色不復沉埋,幽秘理性從此發現。此正寂滅現前境界,但未忽然超越耳。餘如圓通中釋。 三,懸示識陰盡相。 若於羣召已獲同中,銷磨六門合開成就,見聞通隣互用清淨,十方世界及與身心如吠瑠璃,內外明徹名識陰盡,是人則能超越命濁。 羣召,即牒前諸類不召。獲同,即牒前於十方界已獲其同也。以六根為一根用,名合成就。以一根為六根用,名開成就。世界身心如吠瑠璃,正所謂忽然超越世出世間,具如圓通中釋。 四,結示本惟妄想。 觀其所由,罔象虗無,顛倒妄想,以為其本。 幻妄似有,名為罔象。體性空寂,名為虗無。迷背性真,名為顛倒。更無實法,惟此妄想以為其本。了知妄想無性,則其本尚無,識陰何有?故曰:識陰虗妄,本如來藏也。 二、別明發相十:初、因所因執(至)十、定性緣覺。 今初。 阿難當知,是善男子窮諸行空,於識還元已滅生滅,而於寂滅精妙未圓,能令己身根隔合開,亦與十方諸類通覺,覺知通㳷能入圓元。若於所歸立真常因生勝解者,是人則墮因所因執,娑毘迦羅所歸冥諦成其伴侶,迷佛菩提亡失知見,是名第一立所得心成所歸果,違遠圓通背涅槃城生外道種。 言觀行中已能窮究諸行性空,將於識性伏還元覺,生滅既滅寂滅現前,但以尚有寂滅境界當情,故云精妙未圓。此時六根漸得清淨,故云能令己身根隔合開。能知心佛眾生三無差別,故云亦於十方諸類通覺也。此圓元境雖復本如來藏,全屬顛倒妄想,以其離彼色受想行別有圓元,非是頭頭法法皆圓元故,是故此非真常,不應妄生勝解。若誤立此以為所歸,而云此是萬法生因,此因是常萬法無常,則為非因計因,便墮因所因執。蓋娑毘迦羅亦是於禪觀中以第六識分別第八識體,不知惟是如來藏性,循業發現妄起法執,前文所謂拘舍離等昧為冥諦是也。今由過在立字及勝解字,便令真修却成外道,故名曰墮。 二,能非能執。 阿難,又善男子窮諸行空已滅生滅,而於寂滅精妙未圓。若於所歸覽為自體,盡虗空界十二類內所有眾生,皆我身中一類流出生勝解者,是人則墮能非能執,摩醯首羅現無邊身成其伴侶,迷佛菩提亡失知見,是名第二立能為心成能事果,違遠圓通背涅槃城,生大慢天我徧圓種。 前計八識為他而成法執,今計八識為自而成我執也。非能而妄計為能,故云能非能執。摩醯首羅,此云大自在,三目八臂。 三,常非常執。 又,善男子!窮諸行空已滅生滅,而於寂滅精妙未圓。若於所歸有所歸依,自疑身心從彼流出,十方虗空咸其生起,即於都起所宣流地,作真常身無生滅解。在生滅中早計常住,既惑不生亦迷生滅。安住沉迷生勝解者,是人則墮常非常執,計自在天成其伴侶,迷佛菩提亡失知見。是名第三立因依心,成妄計果,違遠圓通,背涅槃城,生倒圓種。 此與冥諦異者,冥諦計他法,此計他天也。天非常住妄計為常,故云常非常執。本是心生天地,反謂天地生人,故名倒圓。 四,知無知執。 又善男子窮諸行空,已滅生滅,而於寂滅精妙未圓。若於所知知徧圓故,因知立解,十方草木皆稱有情,與人無異。草木為人,人死還成十方草樹。無擇徧知生勝解者,是人則墮知無知執。婆吒霰尼執一切覺成其伴侶,迷佛菩提,亡失知見。是名第四計圓知心成虗謬果,違遠圓通,背涅槃城,生倒知種。 無知而妄執為知,故名知無知。執婆吒、霰尼,二外道名也。夫所言無情有性者,謂一切法皆第八識之相分,皆與如來藏性相應,故曰此見及緣元是菩提妙淨明體。今不達性空道理,却執草木有命,虗謬甚矣。然不得因此遂謂無情但是法性,不是佛性也,以法佛無二性故。 五,生無生執。 又善男子窮諸行空,已滅生滅,而於寂滅精妙未圓。若於圓融根互用中已得隨順(見一切法皆能互圓,發生勝果),便於圓化一切發生(之中,或)求火光明、(或)樂水清淨、(或)愛風周流、(或)觀塵(能)成就,各各崇事(妄),以此羣塵(為)發(生造)作(之)本因,立常住解,是人則墮生無生執。諸迦葉波并婆羅門,勤心役身,事火崇水,求出生死,成其伴侶,迷佛菩提,亡失知見。是名第五計著崇事。迷心從物,立妄求因,求妄冀果,違遠圓通,背涅槃城,生顛化種。 四大無生,而妄計為能生之本,故名生無生執。葢不知如來藏中,性具四大,清淨本然,周徧法界,故能隨眾生心,應所知量,循業發現,而直計四大為圓融妙性。此則錯解惟地惟水惟火惟風法門,而謬同天壤矣。 六、歸無歸執。 又善男子,窮諸行空,已滅生滅,而於寂滅,精妙未圓。若於圓明,計(此)明中(本自)虗(寂,遂欲)非滅羣化,以永滅依為所歸依,生勝解者,是人則墮歸無歸執無想天中(及四空人)。諸舜若多,成其伴侶,迷佛菩提,亡失知見。是名第六圓虗無心,成空亡果,違遠圓通,背涅槃城,生斷滅種。 非歸而妄計為所歸,故云歸無。歸執無想天中,令不恒行心心所滅。諸舜若多,令彼有對色法銷滅,皆計虗無而成斷滅也。 七,貪非貪執。 又,善男子!窮諸行空,已滅生滅,而於寂滅,精妙未圓。若於圓常(之中,即欲)固身常住,(使其)同於精圓,長不傾逝,生勝解者,是人則墮貪非貪執。諸阿斯陀求長命者,成其伴侶,迷佛菩提,亡失知見。是名第七執著命元,立固妄因,趣長勞果,違遠圓通,背涅槃城,生妄延種。 非所應貪而妄貪,故云貪非貪執。阿斯陀,此翻無比長壽仙名。虗妄色身,全屬塵勞,今欲固之,則長勞矣。 八真無真執。 又善男子,窮諸行空,已滅生滅,而於寂滅,精妙未圓。(若)觀(此)命(元)互通,(遂乃)却留塵勞,恐共銷盡,便於此際,坐蓮華宮,廣化七珍,多增寶媛,恣縱其心,生勝解者,是人則墮真無真執,吒枳迦羅成其伴侶,迷佛菩提,亡失知見。是名第八發邪思因,立熾塵果,違遠圓通,背涅槃城,生天魔種。 無真而妄執為真,故云真無真執。媛,美女也。吒枳迦羅,亦魔王名。 九,定性聲聞。 又善男子窮諸行空,已滅生滅,而於寂滅精妙未圓,於命明中分別精麤,疏決真偽,因果相酬,唯求感應,背清淨道,所謂見苦、斷集、證滅、修道,居滅已休,更不前進生勝解者,是人則墮定性聲聞,諸無聞僧增上慢者成其伴侶,迷佛菩提,亡失知見。是名第九圓精應心,成趣寂果,違遠圓通,背涅槃城,生纏空種。 命明者,識精元明,九界壽命之本也。妄謂變易細相常住為精,分段生死形質為麤。無漏勝業為真,有漏雜業為偽。變易果酬無漏因,分段果酬有漏因。故惟以出世道感出世滅,背於本自超越世出世間之清淨道。所謂見三界是實苦,斷見思之實集,為證偏真寂滅,乃修無漏真道。一得入滅,便謂了當。不知秪一真諦,尚未全彰。俗諦中諦,何曾知見。但圓精應之因心,以成趣寂之小果。被空所纏,不能迴心出假。此真增上慢人,出其無聞熏力故也。 十定性緣覺。 又善男子窮諸行空,已滅生滅,而於寂滅精妙未圓。若於圓融清淨覺明,發研深妙,即立涅槃,而不前進生勝解者,是人則墮定性辟支,諸緣獨倫。不迴心者,成其伴侶,迷佛菩提,亡失知見。是名第十圓覺㳷心,成湛明果。違遠圓通,背涅槃城,生覺圓明,不化圓種。 圓融清淨,覺明徧一切法,隨舉一塵,罔非全體圓明覺性。今獨立此深妙之處,以為涅槃,不知法法皆深皆妙,故雖稱覺悟,未臻化圓。出有佛世,名為緣覺,出無佛世,名為獨覺,仍是定性偏真而已。 三、斥邪結正二:初、斥邪;二、結正。 今初。 阿難!如是十種禪那,中途成狂因依迷惑,於未足中生滿足證,皆是識陰用心交互故生斯位。眾生頑迷不自忖量,逢此現前各以所愛,先習迷心而自休息,將為畢竟所歸寧地,自言滿足無上菩提,大妄語成外道邪魔,所感業終墮無間獄,聲聞緣覺不成增進。汝等存心秉如來道,將此法門於我滅後傳示末世,普令眾生覺了斯義,無令見魔自作沉孽,保綏哀救消息邪緣,令其身心入佛知見,從始成就不遭岐路。 初卷正示二本,即云諸修行人,不能得成無上菩提,乃至別成聲聞緣覺,及成外道諸天魔王,及魔眷屬。正指此陰魔諸境而言之也。外道邪魔所感偽果,即是諸天魔眷,及十種仙。至於業終墮無間獄,則必更歷鬼畜,復形人道。乃至或作修羅,則修行人,適與種種顛倒諸眾生等。惟聲聞緣覺,得免分段苦輪。然亦不成增進,則變易生死仍在。良由不知二種根本,迷於常住真心,用諸妄想故耳。若知二十五門,各具五陰虗妄境界。只此虗妄五陰,本皆如來藏性。無一可取,無一可捨。迷之則為二種生死根本,悟之則是菩提涅槃元清淨體。何至各以所愛,先習迷心,而中途成狂也哉。見魔,亦即心魔。謂依識陰,起於分別我法二執,故名見魔。須知聲聞緣覺,亦是分別法執所攝也。 二、結正。 如是法門,先過去世恒沙劫中微塵如來,乘此心開得無上道。識陰若盡,則汝現前諸根互用,從互用中能入菩薩金剛乾慧,圓明精心於中發化,如淨瑠璃內含寶月。如是乃超十信、十住、十行、十迴向、四加行心,菩薩所行金剛十地等覺圓明,入於如來妙莊嚴海,圓滿菩提歸無所得。 諸根互用,正所謂忽然超越之境界也。觀行盡則入相似,便得六根清淨。相似盡則入分證,便得六根互用。分證盡則階究竟,便能入於菩薩金剛乾慧。究竟盡則第八識轉成大圓鏡智,前五識轉為成所作智。故圓明精心於中發化,三類分身徧息苦輪,惟如如理及如如智內外明徹。譬如瑠璃內含寶月,頓超信住行向地等,而成妙覺無上道也。言如是乃超者,正明圓頓行人一超直入,不藉劬勞肯綮修證也。又互用中即能超入金剛乾慧,從金剛乾慧又即超入妙莊嚴海,則重重單複十二之義亦成。譬如利刀一截千紙,大鵬一舉九萬,直是迅速,然非總廢諸位。又超字有二義,一者剎那頓證為超,二者雖歷塵劫,但以不遭枝岐,中間永無諸委曲相,亦名為超也。妙莊嚴海即萬行究竟,圓滿菩提即智德究竟,歸無所得即理體究竟。又功德莊嚴,智慧莊嚴,自性清淨莊嚴,不縱不橫,無二莊嚴,故名妙莊嚴海。實智菩提圓滿,方便菩提圓滿,真性菩提圓滿,不縱不橫,無二圓滿,故名圓滿菩提。三諦妙理,如頭本不失,神珠在衣,故理無所得。性具萬行,如空中鳥跡,鏡中羣像,故行無所得。稱性止觀,如日月本明,鏡水本照,故智無所得。不縱不橫,無二所歸,故名歸無所得。彼魔外二乘等,由其皆有所得,所以皆非究竟也。二別明境發之相竟。 三、結勸欽誨遵修。 此是過去先佛世尊奢摩他中毗婆舍那,覺明分析微細魔事,魔境現前,汝能諳識,心垢洗除,不落邪見,陰魔銷滅,天魔摧碎,大力鬼神褫魄逃逝,魑魅魍魎無復出生,直至菩提無諸少乏下劣增進,於大涅槃心不迷悶。若諸末世愚鈍眾生,未識禪那,不知說法,樂修三昧,汝恐同邪,一心勸令持我佛頂陀羅尼呪。若未能誦,寫於禪堂,或帶身上,一切諸魔所不能動。汝當恭欽十方如來,究竟修進,最後垂範。 文有二節:從初至心不迷悶,結勸遵修顯教;從若諸末世訖文,結勸遵修密詮也。初文可知。次文愚鈍眾生,言其無多聞性而已,非謂茫如白羊者也。乏智慧故,未識中道禪那妙理;缺辯才故,不知說於修行法要。但已發真正菩提之心,決欲超生脫死,證入圓通,故樂修三昧也。此必親近明師,秉承教示,於此二十五門,稱其所宜,隨依一種修行,事非一概。然雖有師承,仍須呪護。驗知末世師匠,既不諳於此經,持呪又不合於軌式,其不同邪者幾希矣。以上初正明禪境竟。 二、更斷餘疑二:初、疑問;二、答釋。 初中三:初、領前法;二、騰三問;三、總請答。 今初。 阿難即從座起,聞佛示誨,頂禮欽奉,憶持無失,於大眾中重復白佛: 二騰三問,即為三:初問陰本妄想,二問併銷次第,三問詣何為界。 今初。 如佛所言,五陰相中五種虗妄為本想心,我等平常未蒙如來微細開示。 此問:五陰何故惟是五種妄想為本,更無他本耶? 二問併銷次第。 又此五陰,為併銷除?為次第盡? 三、問:詣何為界? 如是五重,詣何為界? 三、總請答。 惟願如來發宣大慈,為此大眾清明心目,以為末世一切眾生作將來眼。 二、答釋二:初、正答所問;二、結勸傳示。 初中三:初、廣答陰本妄想;二、超答詣何為界;三、追答併銷次第。 初又三:初、總明,二、別示,三、結成。 今初。 佛告阿難:精真妙明本覺圓淨,非留死生及諸塵垢乃至虗空,皆因妄想之所生起。斯元本覺妙明真精,妄以發生諸器世間,如演若多迷頭認影。妄元無因,於妄想中立因緣性,迷因緣者稱為自然。彼虗空性猶實幻生,因緣、自然皆是眾生妄心計度。阿難,知妄所起說妄因緣,若妄元無說妄因緣元無所有,何況不知推自然者?是故如來與汝發明五陰本因同是妄想。 精真妙明,本覺圓淨,亦指現前一念心之實性而言之也。不雜名精,不妄名真。妙明者,寂而常照也。從來無不覺,故名為本覺。圓淨者,照而常寂也。死生徧指分段變易,塵垢徧指九界惑業。知妄所起,謂知其無起而妄有緣起,所以強說虗妄因緣,此如以藥療病也。若了知妄體元無,起非實起,會須說妄因緣亦復元無所有,此如病去藥除也。葢知妄所起秪是不變隨緣,達妄元無秪是隨緣不變,斯則因緣二字已屬強名,何況更欲推為自然者耶?是故發明五陰本因同是妄想。夫既曰妄想為本,謂之說妄因緣可也。既惟妄想為本,妄豈有本?謂之元無所有可也。 二、別示,即為五:初、明色陰惟是堅固妄想(至)五、明識陰惟是顛倒妄想。 今初。 汝體先因父母想生,汝心非想,則不能來想中傳命。如我先言:心想醋味,口中涎生;心想登高,足心酸起。懸崖不有醋物未來,(設使)汝(之色)體必非虗妄通倫,(則此)口水如何因談醋出?是故當知,汝現色身,名為堅固第一妄想。 人謂色有實法,不知惟是堅固妄想而已。妄想謂之堅固,豈真有堅固哉?試觀口水,惟想所成,一切色法,亦如是矣。 二、明受陰惟是虗明妄想。 即此所說臨高想心,能令汝形真受酸澀,由因受生能動色體。(則知)汝今現前順益違損二現驅馳,名為虗明第二妄想。 順之則益,違之則損。人謂實有違順二境,以為所受,不知惟是虗明妄想而已。妄想謂有所明,豈真有所明哉。足心酸澀,惟想所成。一切諸受,亦如是矣。 三明想陰,惟是融通妄想。 由汝念慮,使汝色身,身非念倫,汝身何因?隨念所使,種種取像,心生形取,與念相應。寤即想心,寐為諸夢,則汝想念,搖動妄情,名為融通第三妄想。 前後四陰既云惟是妄想為本,此之想陰又豈更有他本?即以妄想所現之境還為妄想所依,是故色受二陰則明想外無境,今之想陰須明境外無想,只此所想之境但是隨想所成,除却融通妄想,豈復更有本哉?葢人謂色心兩法、寤寐二境決定不相融通,今試觀由汝念慮便能使汝色身,設使身非念倫,汝身何因隨念所使?且夫心中種種取像,心既生想,形隨取物,所取之物必與所念相應。又寤時即為想心,寐時便為諸夢,則若色若心、若寤若寐何嘗不互融互通?當知現前想念搖動妄情,更非實有外境令我搖動,不過即是融通妄想而已。 四明行陰,惟是幽隱妄想。 化理不住,運運密移,甲長髮生,氣銷容皺,日夜相代,曾無覺悟。阿難!此若非汝,云何體遷?如必是真,汝何無覺?則汝諸行念念不停,名為幽隱第四妄想。 能令體遷,故不離汝想;曾無覺悟,故惟是虗妄也。除却幽隱妄想,豈復更有諸行? 五、明識陰惟是顛倒妄想。 又汝精明湛不搖處,(設欲)名恒常者,於身(總)不由(於)見聞覺知。若實精真,(便決)不容習妄。何因汝等曾於昔年覩一奇物,經歷年歲,憶忘俱無?於後忽然覆覩前異,記憶宛然,曾不遺失?則此精了湛不搖中,念念受熏,有何籌算?阿難當知,此湛非真,如急流水,望如恬靜,流急不見,非是無流。若非(妄)想(根)元,寧受(此虗)妄(熏)習?非汝六根互用開合,(使彼妄習無寄,則)此之妄想無時得滅。故汝現在見聞覺知中串習幾,則湛了內罔象虗無,(名為)第五顛倒微細精想。 識陰雖云通指八識,須以第八為總報主。此第八識見分,恒托六根門頭,任運緣於現量性境,故云於身不出見聞覺知也。串與慣同,常也。幾,微也。除却顛倒微細精想,豈復更有罔象虗無陳習? 三,結成。 阿難!是五受陰,五妄想成。 言五受陰者,以是眾生之所執受故也。是故五陰通名為受,通名為想。當知亦復通名為識,以受、想、行三陰不過皆是識之心所,色陰不過即是識之相分故也。又復通名為行,以色、受、想、識皆是遷流造作法故。又復通名為色,以初是有對有表色,後四皆是無對無表色故也。 二、超答:詣何為界? 汝今欲知因界淺深,唯色與空是色邊際,唯觸及離是受邊際,唯記與忘是想邊際,唯滅與生是行邊際,湛入合湛歸識邊際。 色空皆是色陰邊際,則十界色法,無不竪窮橫徧。觸離皆是受陰邊際,則十界諸受,亦皆竪窮橫徧。記忘皆是想陰邊際,滅生皆是行陰邊際,入合皆是識陰邊際,則十界想行識等,一一皆復豎窮橫徧。所以觀相元妄,無可指陳,惟是五種妄想為本。觀性元真,皆如來藏,清淨本然,周徧法界也。 三、追答併銷次第。 此五陰元,重疊生起。生因識有,滅從色除。理則頓悟,乘悟併銷。事非頓除,因次第盡。我已示汝,劫波巾結。何所不明,再此詢問。 重疊生起者,意顯一念迷妄,法爾頓具五疊渾濁,非謂實有先後也。生因識有二句,大須體會。葢一往就迷情言,須云生因色有,滅從識除。今是原始要終,故云生因識有,滅從色除耳。請試辯之。迷情所見,必須先有色空,方成觸離。因有觸離,方有記忘。因有記忘,方名生滅。因有生滅,方成了別。了別之性,稱為湛明。豈非生因色有乎。下手功夫,必須先斷分別。無分別,則無造作。無造作,則無諸想。無諸想,則不取諸受。無諸受,則不召諸色。豈非滅從識除乎。今原其所自始者,一念無明心動,即為識本。此識動相,即為行本。動必取境,即為想本。能取見分,即為受本。所取相分,即為色本。是一念頓具五疊渾濁,仍是生因識有也。要其所由終者,動靜等二相,了然不生,故色性自滅。聞所聞等皆盡,故受性自滅。覺所覺空,故想性自滅。生滅既滅,故行性自滅。忽然超越,故識性自滅。是一念圓超五種妄想,仍是滅從色除也。悟生即無生,故理則頓悟。乘悟併銷,所謂一銷一切銷。喻如巾之六結,一解一切解。約橫喻也。無滅而論滅,故事非頓除。因次第盡,所謂先得人空,次悟法空,然後入無生忍。喻如巾之一結,要須從中下手,漸令分散。約豎喻也。然而事理本自不二,迷悟不免天殊。以理從事,則何理非事。以事從理,則何事非理。倘不深知六即妙義,通達橫豎法門,何由能識此經宗趣。今不避繁,再為點示。先約義立成四句,次融會收入一途。先立四句者,一頓悟頓除,二頓悟漸除,三漸悟頓除,四漸悟漸除。一頓悟頓除者,即是最利根人,事理二障俱薄。始則於觀行中,乘此心開,超入金剛乾慧。次又於金剛乾慧中,圓明精心,頓超信住行向地等,入妙覺海也。二頓悟漸除者,如阿難等,先悟藏性,頓獲法身。次復定境修觀,滌除根中積生虗習者是也。三漸悟頓除者,如滿慈輩,所知障重,故開悟為難。由其三緣先斷,故但使三因不生,則狂心頓歇,歇即菩提也。四漸悟漸除者,二障俱重,須以聞熏漸開圓解。次依圓解而起真修,乃至歷劫辛勤修證者是也。此之四句,但約圓家建立,非關藏通別等。設於前三教門,各立四句,義亦可得。非此所急,故不說之。次會一途全者,事之理,無漸而非頓。縱令六結解不同時,而解法畢竟無二。未有知解此結,而不知解彼結者。是故頓漸二悟,同名為頓。全理之事,無頓而非漸。縱令五陰剎那同盡,而次第終自炳然。未有色不盡而受先盡,乃至行不盡而識先盡者。是故頓漸二除,同名為漸也。所以劫波巾喻,約六根則橫而兼豎,以根根皆有五陰重疊故。約五陰則豎而復橫,以觀行中亦盡五陰,乃至究竟位中亦復盡五陰故。法喻巧妙,所應深思。初正答所問竟。 二、結勸傳示。 汝應將此妄想根元,心得開通,傳示末法之中諸修行者,令識虗妄,深厭自生,知有涅槃,不戀三界。 五陰既惟妄想為本,所以無非虗妄。九界眾生,皆由不知五陰虗妄,不能深起厭離,所以不知涅槃真性,而久戀三土之三界也。涅槃三義者,一性淨涅槃,即法身德;二圓淨涅槃,即般若德;三方便淨涅槃,即解脫德。若離而言之,橫約三人,豎約三位。三人者,性淨屬佛,方便淨屬菩薩,圓淨屬二乘。三位者,圓淨屬七信,方便淨屬十信,性淨屬初住以上。今合而言之,正因性顯名性淨,緣因性顯名方便淨,了因性顯名圓淨。三因圓顯,則三德涅槃圓證,所謂舉一即三,言三即一也。又知涅槃亦具橫豎二義。一豎義者,知有圓淨涅槃,不戀同居三界;知有方便淨涅槃,不戀有餘三界;知有性淨涅槃,不戀實報三界。破界內陰,顯圓淨涅槃;破有餘陰,顯方便淨涅槃;破實報陰,顯性淨涅槃。三涅槃顯,即法性五陰顯,所謂去泥純水也。二橫義者,十界五陰皆即空故,名圓淨涅槃;十異五陰皆即假故,名方便淨涅槃;十界五陰皆即中故,名性淨涅槃。證此三涅槃性故,一切變現,不為煩惱也。大章正宗分竟。 三流通分 二:初、如來歎述,二、大眾歡喜。 初中二:初、明滅惡力用;二、明生善力用。 今初。 阿難,若復有人徧滿十方所有虗空盈滿七寶,持以奉上微塵諸佛,承事供養心無虗度。於意云何?是人以此施佛因緣得福多不?阿難答言:虗空無盡,珍寶無邊。昔有眾生施佛七錢,捨身猶獲轉輪王位,況復現前虗空既窮,佛土充滿皆施珍寶,窮劫思議尚不能及,是福云何更有邊際?佛告阿難:諸佛如來語無虗妄。若復有人身具四重、十波羅夷,瞬息即經此方、他方、阿鼻地獄,乃至窮盡十方無間靡不經歷,能以一念將此法門於末劫中開示未學,是人罪障應念銷滅,變其所受地獄苦因成安樂國,得福超越前之施人百倍、千倍、萬倍、千萬億倍,如是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。 先以財施增上功德,而為能校。次正明法施功德,能滅重罪,兼得勝福也。此法門者,全性成修之法,一路涅槃之門。凡夫現在陰入處界大等,本與諸佛無二無別,皆如來藏妙真如性。一念迷妄,既可舉此法身般若解脫之全體大用,而為阿鼻惑業苦三。則一念了悟,豈不能舉此阿鼻惑業苦之全體大用,而還成法身般若解脫三德耶。葢十界升沉,元不外於現前一念。一念能造四重十夷,備經無間。所以一念還能弘通此法,莊嚴淨土也。法門既圓頓難思,末劫又多疑障重,未學則聞熏乏種。今秉此一念弘毅深心,了知心佛眾生,三無差別,聖世像季,不作二想,能為希有殊勝難事。令未學頓同有學,末劫猶如正法,則地獄苦因,何不當體變成蓮華淨界乎。正報轉故,依報隨轉。慧性起故,福性亦超。弘經之士,須向此一念薦取始得。 二、明生善力用。 阿難!若復有人能誦此經、能持此呪,如我廣說窮劫不盡,依我教言如教行道,直至菩提無復魔業。 滅惡既極至阿鼻,生善則徑歸佛果。顯說密說,功用實均。窮劫廣宣,如何得盡。我輩生雖末劫,獲遘上乘。碎首粉身,莫酬至德。所願依教修行戒乘,但急遵最後之叮嚀,祈報恩於萬一耳。 二,大眾歡喜。 佛說此經已,比丘、比丘尼、優婆塞、優婆夷,一切世間天、人、阿修羅,及諸他方菩薩、一乘聖仙童子,并初發心大力鬼神,皆大歡喜,作禮而去。 大論釋三義故歡喜:一、能說人清淨,二、所說法清淨,三、依法得果清淨。能說人者,即是如來法王,為度眾生故說,不為名利故說。所說法者,即今了義極典,乃是圓頓真宗,非復權漸曲說。依法得果者,始則不歷僧祇,頓獲法身;次則普會大眾,獲法眼淨,無量眾生,發無等心;後則頓悟增上妙理,斷除微細煩惱,乃至節節聞經,處處受益也。我輩今者值此遺文,深心玩索,雖復世遠地偏,而心心相印,何殊給園初唱?前之二喜,幸皆有之。所愧夙根劣弱,尅果未期,是故缺於第三喜耳。然一字沾神,永作金剛種子,亦可懸為未來喜也。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卷第十文句(畢) No. 285-A 後序 至矣哉,大佛頂經之為教也。依妙性而開妙悟,起妙行而歷妙位,成妙果而歸妙性,永超七趣沉淪,不墮修心岐徑。戒乘俱急,頓漸兩融,顯密互資,事理不二,誠教海之司南,宗乘之正眼也。旭年二十三時,歲在辛酉,創獲聞熏,決志離俗。次年剃染,坐禪雙徑,每遇靜中諸境,罔不藉此金錍。乙丑丙寅兩夏,為二三友人所逼,頻演此經二徧,實多會心,願事闡發,但以志在宗乘,未暇筆述。己巳春,與博山無異師伯,盤桓百日,深痛末世禪病,方乃一意研窮教眼,用補其偏。然雖徧閱大藏,而會歸處,不出梵網佛頂二經。越七年丙子,抱病竄居九華,惟以念佛佇死期。不意誦帚昉師,蹈氷遠至,首以梵網合註為請,遂力成之。次年昉師歸閩,續有同志數人,樂聞此經要旨,一番商究,會心更多。戊寅幻遊新安,結夏休邑,重拈妙義,如倍精明。今夏弘法溫陵,昉師及一切知己,堅請疏解,以發前人之所未發。子謂此經舊解多矣,利根者一指便可見月,鈍根者多指益復眩眼耳。昉師曰,不然,藥無貴賤,起病者良,法無精粗,救時為要。痛茲末世,宗教分河,盡謂別傳實在教外,孰知教內自有真傳,縱令截去指頭,依舊不曾見月。每聆吾師豎義,快痛直捷,實與本分宗旨相應,並不蹈襲前人窠臼,始信不離文字而說解脫,非欺我也。何忍祕此妙悟,不以全體示人,吾師於法有慳心乎。於時復有修白慕公,若水輪公,極力勸成,予感其意,兼理夙願,述為玄義二卷,文句十卷,固不敢矯古人而立異,亦不敢殉古人而強同,知我罪我,聽諸高明而已。獨可悲者,講至大士圓通,而昉師示𢇻,解至大士圓通,而昉師西逝,勸子始事,乃不及觀予竣事也。然昉師既遊淨土,觀世音菩薩為其勝友,不久將入耳門,圓照三昧,觀聽十方圓明,又何有於數卷玄文,而不悉知悉見也哉。予亦可以無憾矣。 是歲秋八月二十有五日閣筆,故序 No. 285-B 䟦語 首楞嚴經,一入中國已來,諸師註解,亡慮數十家矣。然不聞特有玄義文句名。蓋玄文之名,權輿於天台歟。而惟有於法華,無於餘經。此時首楞嚴一經,未入中夏。甞聞大師懸知竺土有此經,向西禮拜焉。明藕益旭師,一生解釋經論甚多。予初就大藏,讀此玄文,嘆曰,世豈天台之玄文,又豈圭峯之疏鈔。而彼皆有修證儀,今之旭師闕之耳。然此經第七卷,直佛口所詮。有修儀,有觀法,何可贅乎。近了知軒主默兄,抽玄文於大藏,以圖鏤梓公海內。予曩與所欲者,偶然合其志,不堪喜躍,記巔末於後云。 法山後學知即撰 No. 285-C 定刻大佛頂經玄義文句䟦 本邦舊刊佛頂經玄文,校讐弗精,脫誤最多。(余)客歲講經之次,據藏本一一照對,為之完正。欲廣布天下,垂諸悠遠,遂命劂生以為定刻。既成,劂生請(余)䟦語聊書末簡,用識歲月,賢者勿以廁名於後為誚也。幸 元祿六年夏五月三日,菩薩沙彌光謙敬筆於洛東有門菴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