选中
6 X0285_006 楞嚴經文句 此言非但執身不盜,須是心亦不偷也。邪道者,奸欺之類。精靈者,盜日月之精氣而為神靈。妖魅者,盜人精氣為妖魅鬼。循方乞食者,謂循順方法而行乞食。僧祇律中名為分衛,言分施眾僧衛護道力也。肇法師云:乞食略有四意:一為福利眾生,二為折伏憍慢,三為知身有苦,四為除去滯著。裨販如來者,裨附佛法貪販利養也。身然一燈等者,依於身見而起偷心,故以捨身微因對治盜業。溫陵云:一切難捨無如己身,難捨能捨則自餘貪愛決能棄捨,故曰是人於法已決定心也。苟但捨身而心不決捨,則無益於道,故下文云必使身心二俱捐捨。如我馬麥等者,佛於往世曾詬比丘可食馬麥,故於毗蘭邑中食麥三月,以示宿債必償也。禪定喻水,偷心喻如漏巵。衣鉢之餘分寸不畜,是貪心畢捨。乞食餘分施餓眾法,是慳心畢捨。於大集會合掌禮眾,是畢捨慢心。有人捶詈同於稱讚,是畢捨瞋心。不將如來不了義說等者,上文是於依正二報永斷偷心,此即於佛法上永斷偷心也。謂若欲說法利生接引初學,必須備討如來大小教典,知其四悉因緣,不可但執一義一解而自以為是,兼以悞初學也。 四大妄語戒。 阿難!如是世界六道眾生,雖則身心無殺、盜、婬,三行已圓,若大妄語,即三摩地不得清淨,成愛見魔,失如來種,所謂未得謂得、未證言證。或求世間尊勝第一,謂前人言:我今已得須陀洹果、斯陀洹果、阿那含果、阿羅漢道、辟支佛乘。十地地前諸位菩薩,求彼禮懺,貪其供養,是一顛迦,銷滅佛種。如人以刀斷多羅木,佛記是人永殞善根,無復知見,沉三苦海,不成三昧。我滅度後,勅諸菩薩及阿羅漢,應身生彼末法之中,作種種形,度諸輪轉。或作沙門、白衣、居士、人王、宰官、童男、童女,如是乃至婬女、寡婦、姦偷、屠販,與其同事,稱讚佛乘,令其身心入三摩地,終不自言:我真菩薩、真阿羅漢。洩佛密因,輕言(之於)未學(人前),唯除命終,陰有遺付。云何是人惑亂眾生,成大妄語?汝教世人修三摩地,後復斷除諸大妄語,是名如來先佛世尊第四決定清淨明誨。是故,阿難!若不斷其大妄語者,如刻人糞為旃檀形,欲求香氣,無有是處。我教比丘直心道場,於四威儀一切行中尚無虗假,云何自稱得上人法?譬如窮人妄號帝王,自取誅滅,況復法王如何妄竊?因地不真,果招紆曲,求佛菩提如噬臍人,欲誰成就?若諸比丘心如直弦,一切真實,入三摩地,永無魔事,我印是人成就菩薩無上知覺。如我所說,名為佛說;不如此說,即波旬說。 愛見魔者,稍有所得,起增上慢,則是愛魔。執此是實,餘皆虗妄,則是見魔。又借此貪求供養,則是愛魔。執性廢修,妄謂已實,齊於諸聖,則是見魔也。地前諸位,即信、住、行、向。一顛迦,即是一闡提。三乘聖果,喻如栴檀。名利惡心,喻如糞穢。噬臍人者,人不能自噬其臍,以喻悔無所及。或云:麝被人逐,自噬其臍,雖復噬臍,終不免難也。餘皆如文可知。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卷第六文句 7 X0285_007 楞嚴經文句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卷第七文句 唐天竺沙門般剌密諦 譯經 明菩薩沙彌古吳智旭 文句 二、明誦呪治習二:初、結前;二、正明。 今初。 阿難,汝問攝心,我今先說入三摩地修學妙門。求菩薩道,要先持此四種律儀皎如氷霜,自不能生一切枝葉,心三口四生必無因。阿難,如是四事若不遺失,心尚不緣色香味觸,一切魔事云何發生? 此正結明欲攝其心,必須持戒也。一切枝葉者,指餘一切微細戒法,如十善中之口四意三,沙彌戒中之後六條,比丘戒中之餘二百四十六條,乃至菩薩戒之後六重,及四十八輕等,以此根本四種心戒攝之,罄無不盡,故云心三口四,生必無因也。一切魔事,必托六塵而發,心既不緣色香味觸,則天魔無所施其術矣。所以三無漏學,必以戒為本也。 二、正明二:初、略示應持,二、廣顯儀軌。 初中二:初、略勸誦持顯益;二、略示道場方法。 初又二:初、勸持,二、顯益。 今初。 若有宿習不能滅除,汝教是人一心誦我佛頂光明摩訶薩怛多般怛羅無上神呪。斯是如來無見頂相無為心佛,從頂發輝坐寶蓮華所說心呪。 夫木叉戒力,固能防禦外魔,至若宿習偏強,必須神呪冥滌也。摩訶薩怛多般怛羅,此云大白傘葢。體無對待曰大,相絕塵染曰白,用覆一切曰傘葢。又三皆絕待,故體相用稱為三大。亦復三皆自淨,三皆覆物,即大佛頂三德祕藏之異名耳。五會神呪,乃是密詮此妙心者,故名心呪,亦名呪心。 二,顯益。 且汝宿世與摩登伽,歷劫因緣,恩愛習氣,非是一生及與一劫。我一宣揚,愛心永脫(先證那含乃至於今),成阿羅漢。彼尚婬女,無心修行,神力冥資,速證無學。云何(猶言何況)汝等在會聲聞(本欲)求最上乘(而)決定成佛(者)?譬如以塵揚於順風,有何艱險? 幽溪云:登伽習厚,比丘習薄;登伽下賤,聲聞尊貴;登伽無心修行,汝等求最上乘;登伽是邪定聚,汝等決定成佛是正定聚。吳興云:塵譬宿習,風如神呪。 二、略示道場方法二:初、方便;二、正修。 今初。 若有末世,欲坐道場,先持比丘清淨禁戒,要當選擇戒清淨者第一沙門以為其師。若其不遇真清淨僧,汝戒律儀必不成就。戒成已後,著新淨衣,然香閒居,誦此心佛所說神呪一百八徧。 沙門,此云勤息第一沙門。如律中所謂滿足十夏,具足十德者是也。不惟師必第一沙門,亦且僧必真實清淨。故知三師七證,或是邊地五人,斷斷不可不選擇也。幽溪云:今文方便,準止觀二十五種方便,亦復大同。先持比丘清淨禁戒,即持戒清淨。著新淨衣,即衣食具足。閒居,即閒居靜處。及息緣務第一沙門為師,即近善知識。前文心尚不緣色香味觸,即訶五欲。後文心滅貪婬三七不寐等,即棄五葢。端坐安居,必調五事。坐禪之時,必行五法也。真際云:誦呪百八,表滅百八煩惱。 二、正修。 然後結界建立道場,求於十方現住國土無上如來,放大悲光來灌其頂。阿難!如是末世清淨比丘,若比丘尼白衣檀越,心滅貪婬持佛淨戒,於道場中發菩薩願,出入澡浴六時行道,如是不寐經三七日,我自現身至其前,摩頂安慰令其開悟。 結界,即指下文壇法。準諸密部,將欲修行,擇日立壇。修行既畢,即須滅却壇相,不得留至明相出時。葢方圓丈六為八角。壇既不言高築幾許,應同密部畫地為之。修此三昧,通於四眾。白衣檀越,即指清信士女。然入壇之法,必須各自為類,萬無僧俗交參,男女混雜之理。或優婆塞可許隨比丘眾,優婆夷可許隨比丘尼,仍須退列末位,斷斷不可充十僧數。以下文云十比丘故,佛自現身摩頂,正應行人所求,故非魔事。然須但念唯心,不得心外取境。 二、廣顯儀軌二:初、正示道場軌則;二、重宣佛頂神呪。 初中二:初、請問;二、示答。 今初。 阿難白佛言:世尊!我蒙如來無上悲誨,心已開悟,自知(依此耳根圓通)修證無學(之)道(可)成。(若夫)末法修行,(必須)建立道場。(未審)云何結界,合佛世尊清淨軌則? 二、示答二:初、別示;二、總結。 初中二:初、明壇法;二、明修法。 初又二:初、立壇方法,二、供養方法。 今初。 佛告阿難:若末世人願立道場,先取雪山大力白牛,食其山中肥膩香草。此牛唯飲雪山清水,其糞微細,可取其糞和合旃檀以泥其地。若非雪山,其牛臭穢不堪塗地,別於平原穿去地皮五尺以下,取其黃土和上旃檀、沉水、蘇合、薰陸、鬱金、白膠、青木、零陵、甘松及雞舌香,以此十種細羅為粉,合土成泥以塗場地,方圓丈六為八角壇。 此之壇法,有事有理。事相則如文可知,理致則法有所表。若不知其所表法門,則事相徒施,何以觸境成於妙觀。然從來諸疏各申其說,雖亦各有所見,而與經文前後宗旨未甚符合。今不暇辯,姑以私意別為一釋,俟高明者之自擇焉。雪山者,表法性理也。大力白牛者,表本覺智也。山中肥膩香草及清水,表性體中本具緣因諸功德也。其糞微細,表性具三因所起妙修也。旃檀,表性具無作妙戒也。泥地,表真因也。若非雪山,其牛臭穢不堪塗地者,表生滅為本修因,不能圓成果地修證也。平原者,表平常六受用根也。穿地五尺以下,表破五陰也。黃土者,表六根門頭中道佛性也。和上旃檀等者,表具足受持十種戒法,所謂不缺戒、不破戒、不穿戒、不雜戒、隨道戒、無著戒、智所讚戒、自在戒、隨定戒、具足戒也。十種細羅為粉者,表十種戒互攝互融,非有方隅次第也。合上成泥者,表戒乘俱修也。以塗場地者,表因地心也。方圓文六等者,表八正道攝於八邪也。八角則方而復圓,圓而復方,表事理不二,權實同歸也。葢上根之人,但不隨分別三種相續,三緣斷故,三因不生,狂性自歇,歇即菩提,喻如以白牛糞和旃檀也。倘未能直下歇狂,須知修行二決定義,就六根門頭破五陰渾濁,得元明覺無生滅性為因地心,以戒互嚴,方成妙因,喻如黃土和十香也。 二、供養方法,又二:初、壇中供物;二、壇外莊嚴。 今初。 壇心置一金、銀、銅、木所造蓮華,華中安鉢,鉢中先盛八月露水,水中隨安所有華葉。取八圓鏡各安其方圍繞華鉢,鏡外建立十六蓮華、十六香爐,間華鋪設莊嚴香爐,純燒沉水無令見火。取白牛乳置十六器,乳為煎餅并諸砂糖、油餅、乳糜、蘇合、蜜、薑、純酥、純蜜,於蓮華外各各十六圍繞華外,以奉諸佛及大菩薩。每以食時若在中夜,取密半升用酥三合,壇前別安一小火爐,以兜樓婆香煎取香水,沐浴其炭然令猛熾,投是酥密於炎爐內,燒令烟盡亨佛菩薩。 金銀銅木者,意令隨力為之,不必拘執,然總表一實之理也。蓮華表因果同時,言所造者,正表理非因果,能成一切諸因果也。鉢名應器,以表事理相應。八月露水,表中道妙定也。隨安華葉,表中道妙慧也。取八圓鏡,各安其方者,表眾生本有大定智光,依八正道而得安住也。圍繞華鉢者,表妙智恒依妙理也。鏡外建立蓮華香爐者,表從性所起慧華戒香。各須十六者,即表自行八正,化他八正也。間華鋪設莊嚴者,表戒慧互為莊嚴也。香爐純燒沉水,無令見火者,表持於無相妙戒也。白牛乳為煎餅,并諸砂糖等者,表稱性所起禪悅法味,亦是八正道味。各各十六者,表一一正道中,各具自行化他二種八正也。以奉諸佛及大菩薩者,表以己所證禪悅正道之味,仰契果德也。食時中夜,皆表依於中道也。蜜為華之精,酥為乳之精,皆是味中上味,表於圓通妙理也。半升中數,三合成數,表中道必具三德也。壇前別安一小火爐,表妙觀察智相應心品二十五圓通境,必皆別藉此以為能觀也。兜樓婆香,或云即白茅香,煎水浴炭,表正助二行皆具足也。投是酥蜜等者,表以妙理投妙智中,俾其直下入流亡所,圓超五濁,上合諸佛菩薩所證性體也。 二,壇外莊嚴。 令其四外徧懸幡華,於壇室中四壁敷設十方如來及諸菩薩所有形像,應於當陽張盧舍那、釋迦、彌勒、阿閦、彌陀諸大變化,觀音形像并金剛藏安其左右,帝釋、梵王、烏芻瑟摩并藍地迦、諸軍茶利與毗俱眂、四天王等頻那夜迦張於門側左右安置。又取八鏡覆懸虗空,與壇場中所安之鏡方面相對,使其形影重重相涉。 徧懸幡華等者,總表具諸助行。幡表五悔法門,華表六度萬行也。十方如來,以表極果。諸菩薩像,以表真因。盧舍那,是報身智慧。釋迦,是應身慈悲。彌勒,是當來教主。阿閦,此云無動,東方佛名,表不動智。彌陀,此云無量壽,亦云無量光,西方佛名,表無緣慈。諸大變化觀音形像,如前文所明。眾首臂目等,此是顯教圓通真主。金剛藏,乃是密教圓通真主。安其左右,表顯密互嚴也。帝釋,是忉利主。梵王,是初禪主。烏芻瑟摩,即火頭金剛。藍地迦,即青面金剛。軍茶利,亦金剛名。毗俱胝,即今三目持鬟髻者。四天王,即東方持國,南方增長,西方廣目,北方多聞。頻那,即猪頭使者。夜迦,即象鼻使者。此等外護,俱表摧邪顯正力用也。八鏡懸空,表諸佛果位。大定智光,無依無住,與壇中鏡方面相對,使其形影重重相涉者,表生佛互融,感應道交,不可思議也。葢空中八鏡,照於壇鏡,則是果徹因源。壇中八鏡,照於空鏡,則是因該果海。若向此處著眼,便知心佛眾生三無差別妙理,便能悟入事事無礙法界矣。 原此一經妙旨,不外十乘觀法。前三卷半經,顯譚不思議境也。五會神呪,密詮不思議境也。此之壇法,表示不思議境也。空鏡壇鏡,照而常寂,故稱妙湛。種種莊嚴,依正相稱,故號總持。壇地虗空,體性寂滅,故名不動。又鏡妙湛故,莊嚴地空皆妙湛也。莊嚴總持故,鏡及地空皆總持也。地空不動故,鏡及莊嚴皆不動也。妙湛故言白,總持故言傘葢,不動故言大。又妙湛白故,總持不動皆白也。總持如葢故,妙湛不動皆如葢也。不動大故,妙湛總持皆大也。又大白傘葢,三義一體,故妙湛也。一體三義,故總持也。三一一三,不可思議,故不動也。故曰顯譚密詮,及與表示,其為不思議境一也。專心發願等,是真正發菩提心。誦呪坐禪,是安心止觀。徵心辨見等,是破法徧。不作聖心,名善境界等,是識通塞。三漸次等,是道品調適。律儀持呪等,是對治助開。五十五位等,是知位次。當處禪那,覺悟無惑,是能安忍。中中流入,乃至圓滿菩提,歸無所得,是離法愛。又即此壇法,具表十乘。壇體可表不思議境。蓮華可表真菩提心。鉢中安水,水中安華,可表善巧安心。止觀八鏡,安壇八方,可以表破法徧。華爐間飾,毋令見火,可以表識通塞。八味各十六器,可表道品調適。香水浴炭,可表對治助開。佛菩薩像,可表位次。門側左右,諸護法像,可表安忍。虗空八鏡,可以表離法愛。攝此十乘妙理,總成一不思議境,良以乘乘互攝故也。 二、明修法三:初、正示行法;二、簡其不成;三、明其獲益。 初中二:初三、七行道,二懺,後正修。 今初。 於初七中,至誠頂禮十方如來、諸大菩薩、阿羅漢號,恒於六時誦呪圍壇,至心行道,一時常行一百八徧。第二七中,一向專心發菩薩願,心無間斷,我毗奈耶先有願教。第三七中,於十二時,一向持佛般怛羅呪,至第七日,十方如來一時出現,鏡光交處,承佛摩頂。 一時常行一百八徧者,言遶壇一百八匝,表成百八三昧。有云誦呪百八者,非也。若誦全呪,則事決不能。若別指跢姪他以下為呪心,則理決不可。觀後文云:是人心昏,未能誦憶,或帶身上,或書宅中。倘獨指數句為呪心,何至心昏不能誦憶?又設使獨此數句為呪心者,經中何無一言及之?故知後人臆見穿鑿,深可痛也。毗奈耶先有願教,應指梵網經中十大願等,一向持佛般怛羅呪,則是心心靡間,密成不思議熏。故第七日,能於鏡光交處,承佛靡頂也。此鏡光交處,正是顯示因該果徹,生佛平等之處。倘不能即事達理,何由能使十方如來一時出現?願修行者,用圓頓妙解,歷一切事儀,勿徒為無益苦行可矣。 二、懺後正修。 即於道場修三摩地,能令如是末世修學,身心明淨猶如瑠璃。 三七既畢,壇儀應輟,場地仍存,故即於此修三昧也。此三摩地,別則獨指耳根圓通,通則亦可隨修一種。須知前來戒律壇儀二種助行,秪為助此正修。若正修旨趣未明,則助行皆為虗設,可不慎哉。 二、簡其不成。 阿難!若此比丘本受戒師,及同會中十比丘等,其中有一不清淨者,如是道場多不成就。 十比丘者,且約極多不過十人言之。准餘行法,設無同志,寧可獨行,不必強足十人,致令不得清淨也。此中簡非,共有二事:一、受戒不如法;二、同行不如法。嗚呼!末世比丘,有名無義,欲求成就,其可得乎?終日譚圓,曾不知比丘戒為何事。前文所云,却非出家具戒比丘,為小乘道,疑誤眾生,墮無間獄,此之謂也。哀哉! 三、明其獲益。 從三七後,端坐安居,經一百日,有利根者,不起於座,得須陀洹。縱其身心聖果未成,決定自知成佛不謬。 前云三七不寐,即是制令常行;今云端坐百日,即是制令常坐也。須陀洹者,見道之位,此通二義:一者、約圓見道,即是初發心住,此為最利;二者、以藏對圓,即是初信心位,猶如阿難圓悟藏性,頓獲法身,此亦可稱利也。縱其身心等者,近成五品,圓解分明,所謂具縛凡夫能知如來祕密之藏,是故決定自知成佛不謬也。 二、總結。 汝問道場建立如是。 二、重宣佛頂神呪三:初、阿難述請;二、如來正說;三、護法述願。 今初。 阿難頂禮佛足而白佛言:自我出家恃佛憍愛,求多聞故未證無為,遭彼梵天邪術所禁,心雖明了力不自由,賴遇文殊令我解脫。雖蒙如來佛頂神呪,冥獲其力尚未親聞,惟願大慈重為宣說,悲救此會諸修行輩,末及當來在輪迴者,承佛密音身意解脫。於時會中一切大眾普皆作禮,佇聞如來祕密章句。 二、如來正說二:初、現化佛說呪;二、述功德勸持。 初中二:初、現化表法;二、正說神呪。 今初。 爾時,世尊從肉髻中涌百寶光,光中涌出千葉寶蓮。有化如來坐寶華中,頂放十道百寶光明,一一光明皆徧示現十恒河沙金剛密迹,擎山持杵徧虗空界。大眾仰觀,畏愛兼抱,求佛哀祐,一心聽佛無見頂相放光如來宣說神呪: 內髻即無見頂相,所謂大佛頂也。百寶光者,表百界智光也。千葉寶蓮,表千如因果也。有化如來坐寶華中,表此千如因果即是諸佛所證。又化如來即表眾生本有佛性,頂法之中各具十界,界界各具百法也。一一光明等者,表法法中本有智光,皆如金剛不可沮壞,皆能摧破十界恒沙煩惱,皆能顯示十界恒沙德用也。具威折故大眾咸畏,具慈攝故大眾咸愛。 二、正說神呪。 南無薩怛他蘇伽多耶阿囉訶帝三藐三菩陀寫(一),薩怛他佛陀俱知瑟尼釤(二),南無薩婆勃陀勃地薩跢鞞弊(三毗迦切),南無薩多南三藐三菩陀俱知南(四),娑舍囉婆迦僧伽喃(五),南無盧雞阿羅漢跢喃(六),南無蘇盧多波那喃(七),南無娑羯唎陀伽彌喃(八),南無盧雞三藐伽跢喃(九),三藐伽波囉底波多那喃(十),南無提婆離瑟𧹞(十一),南無悉陀耶毗地耶陀囉離瑟𧹞(十二),舍波奴揭囉訶娑訶娑囉摩他喃(十三),南無䟦囉訶摩泥(十四),南無因陀囉耶(十五),南無婆伽婆帝(十六),嚧陀囉耶(十七),烏摩般帝(十八),娑醯夜耶(十九),南無婆伽婆帝(二十),那囉野拏耶(二十一),槃遮摩訶三慕陀囉(二十二),南無悉羯唎多耶(二十三),南無婆伽婆帝(二十四),摩訶迦囉耶(二十五),地唎般剌那伽囉(二十六),毗陀囉波拏迦囉耶(二十七),阿地目帝(二十八),尸摩舍那泥婆悉泥(二十九),摩怛唎伽拏(三十),南無悉羯唎多耶(三十一),南無婆伽婆帝(三十二),多他伽跢俱囉耶(三十三),南無般頭摩俱囉耶(三十四),南無䟦闍囉俱囉耶(三十五),南無摩尼俱囉那(三十六),南無伽闍俱囉耶(三十七),南無婆伽婆帝(三十八),帝唎茶輸囉西那(三十九),波囉訶囉拏囉闍耶(四十),跢他伽多耶(四十一),南無婆伽婆帝(四十二),南無阿彌多婆耶(四十三),跢他伽多耶(四十四),阿囉訶帝(四十五),三藐三菩陀耶(四十六),南無婆伽婆帝(四十七),阿芻鞞耶(四十八),跢他伽多耶(四十九),阿囉訶帝(五十),三藐三菩陀耶(五十一),南無婆伽婆帝(五十二),鞞沙闍耶俱嚧吠柱唎耶(五十三),般囉婆囉闍耶(五十四),跢他伽多耶(五十五),南無婆伽婆帝(五十六),三補師毖多(五十七),薩憐捺囉剌闍耶(五十八),跢他伽多耶(五十九),阿囉訶帝(六十),三藐三菩陀耶(六十一),南無婆伽婆帝(六十二),舍雞野母那曳(六十三),跢他伽多耶(六十四),阿囉訶帝(六十五),三藐三菩陀耶(六十六),南無婆伽婆帝(六十七),剌怛那雞都囉闍耶(六十八),跢他伽多耶(六十九),阿囉訶帝(七十),三藐三菩陀耶(七十一),帝瓢南無薩羯唎多(七十二),翳曇婆伽婆多(七十三),薩怛他伽都瑟尼釤(七十四),薩怛多般怛㘕(七十五),南無阿婆囉視躭(七十六),般囉帝揚岐囉(七十七),薩囉婆部多揭囉訶(七十八),尼羯囉訶揭迦囉訶尼(七十九),䟦囉毖地耶叱陀你(八十),阿迦囉密唎柱(八十一),般唎怛囉耶儜揭唎(八十二),薩囉婆槃陀那目叉尼(八十三),薩囉婆突瑟吒(八十四),突悉乏般那你伐囉尼(八十五),赭都囉失帝南(八十六),羯囉訶娑訶薩囉若闍(八十七),毗多崩娑那羯唎(八十八),阿瑟吒氷舍帝南(八十九),那叉剎怛囉若闍(九十),波囉薩陀那羯唎(九十一),阿瑟吒南(九十二),摩訶揭囉訶若闍(九十三),毗多崩薩那羯唎(九十四),薩婆舍都嚧你婆囉若闍(九十五),呼藍突悉乏難遮那舍尼(九十六),毖沙舍悉怛囉(九十七),阿吉尼烏陀迦囉若闍(九十八),阿般囉視多具囉(九十九),摩訶般囉戰持(一百),摩訶疊多(一百一),摩訶帝闍(二),摩訶稅多闍婆囉(三),摩訶䟦囉槃陀囉婆悉你(四),阿唎耶多囉(五),毗唎俱知(六),誓婆毗闍耶(七),䟦闍囉摩禮底(八),毗舍嚧多(九),勃騰罔迦(十),䟦闍囉制喝那阿遮(十一),摩囉制婆般囉質多(十二),䟦闍囉擅持(十三),毗舍囉遮(十四),扇多舍鞞提婆補視多(十五),蘇摩嚧波(十六),摩訶稅多(十七),阿唎耶多囉(十八),摩訶婆囉阿般囉(十九),䟦闍囉商羯囉制婆(二十),䟦闍囉俱摩唎(二十一),俱藍陀唎(二十二),䟦闍囉喝薩多遮(二十三),毗地耶乾遮那摩唎迦(二十四),啒蘇母婆羯囉跢那(二十五),鞞嚧遮那俱唎耶(二十六),夜囉菟瑟尼釤(二十七),毗折㘕婆摩尼遮(二十八),䟦闍囉迦那迦波囉婆(二十九),嚧闍那䟦闍囉頓稚遮(三十),稅多遮迦摩囉(三十一),剎奢尸波囉婆(三十二),翳帝夷帝(三十三),母陀囉羯拏(三十四),沙鞞囉懺(三十五),掘梵都(三十六),印兔那麼麼寫(三十七,誦者至此句稱弟子某受持)烏𤙖(三十八),唎瑟揭拏(三十九),般剌舍悉多(四十),薩怛他伽都瑟尼釤(四十一),虎𤙖(四十二),都嚧雍(四十三),瞻婆那(四十四),虎𤙖(四十五),都嚧雍(四十六),悉躭婆那(四十七),虎𤙖(四十八),都嚧雍(四十九),波羅瑟地耶三般叉拏羯囉(五十),虎𤙖(五十一),都嚧雍(五十二),薩婆藥叉喝囉剎娑(五十三),揭囉訶若闍(五十四),毗騰崩薩那羯囉(五十五),虎𤙖(五十六),都嚧雍(五十七),者都囉尸底南(五十八),揭囉訶娑訶薩囉南(五十九),毗騰崩薩那囉(六十),虎𤙖(六十一),都嚧雍(六十二),囉叉(六十三),婆伽梵(六十四),薩怛他伽都瑟尼釤(六十五),波囉點闍吉唎(六十六),摩訶娑訶薩囉(六十七),勃樹娑訶薩囉室唎娑(六十八),俱知娑訶薩泥帝㘑(六十九),阿弊提視婆唎多(七十),吒吒甖迦(七十一),摩訶䟦闍嚧陀囉(七十二),帝唎菩婆那(七十三),曼茶囉(七十四),烏𤙖(七十五),莎悉帝薄婆都(七十六),麼麼(七十七),印兔那麼麼寫(七十八至此句準前稱名,若俗人稱弟子某甲),囉闍婆夜(七十九),主囉䟦夜(八十),阿祇尼婆夜(八十一),烏陀迦婆夜(八十二),毗沙婆夜(八十三),舍薩多囉婆夜(八十四),婆囉斫羯婆夜(八十五),突瑟叉婆夜(八十六),阿舍你婆夜(八十七),阿迦囉密唎柱婆夜(八十八),陀囉尼部彌劒波伽波陀婆夜(八十九),烏囉迦婆多婆夜(九十),剌闍檀茶婆夜(九十一),那伽婆夜(九十二),毗條怛婆夜(九十三),蘇波囉拏婆夜(九十四),藥叉揭囉訶(九十五),囉叉私揭囉訶(九十六),畢唎多揭囉訶(九十七),毗舍遮揭囉訶(九十八),部多揭囉訶(九十九),鳩槃茶揭囉訶(二百),補丹那揭囉訶(一),迦吒補丹那揭囉訶(二),悉乾度揭囉訶(三),阿播悉摩囉揭囉訶(四),烏檀摩陀揭囉訶(五),車夜揭囉訶(六),醯唎婆帝揭囉訶(七),社多訶唎南(八),揭婆訶唎南(九),嚧地囉訶唎南(十),忙娑訶唎南(十一),謎陀訶唎南(十二),摩闍訶唎南(十三),闍多訶唎女(十四),視比多訶唎南(十五),毗多訶唎南(十六),婆多訶唎南(十七),阿輸遮訶唎女(十八),質多訶唎女(十九),帝釤薩鞞釤(二十),薩婆揭囉訶南(二十一),毗陀耶闍瞋陀夜彌(二十二),雞囉夜彌(二十三),波唎䟦囉者迦訖唎擔(二十四),毗陀耶闍瞋陀夜彌(二十五),雞囉夜彌(二十六),茶演尼訖唎擔(二十七),毗陀耶闍瞋陀夜彌(二十八),雞囉夜彌(二十九),摩訶般輸般怛夜(三十),嚧陀囉訖唎擔(三十一),毗陀耶闍瞋陀夜彌(三十二),雞囉夜彌(三十三),那囉夜拏訖唎擔(三十四),毗陀耶闍瞋陀夜彌(三十五),雞囉夜彌(三十六),怛埵伽嚧茶西訖唎擔(三十七),毗陀耶闍瞋陀夜彌(三十八),雞囉夜彌(三十九),摩訶迦囉摩怛唎伽拏訖唎擔(四十),毗陀耶闍瞋陀夜彌(四十一),雞囉夜彌(四十二),迦波唎迦訖唎擔(四十三),毗陀耶闍瞋陀夜彌(四十四),雞囉夜彌(四十五),闍耶羯囉摩度羯囉(四十六),薩婆囉他娑達那訖唎擔(四十七),毗陀耶闍瞋陀夜彌(四十八),雞囉夜彌(四十九),赭咄囉婆耆你訖唎擔(五十),毗陀耶闍瞋陀夜彌(五十一),雞囉夜彌(五十二),毗唎羊訖唎知(五十三),難陀雞沙囉伽拏般帝(五十四),索醯夜訖唎擔(五十五),毗陀耶闍瞋陀夜彌(五十六),雞囉夜彌(五十七),那揭那舍囉婆拏訖唎擔(五十八),毗陀耶闍瞋陀夜彌(五十九),雞囉夜彌(六十),阿羅漢訖唎擔毗陀耶闍瞋陀夜彌(六十一),雞囉夜彌(六十二),毗多囉伽訖唎擔(六十三),毗陀耶闍瞋陀夜彌(六十四),雞囉夜彌䟦闍囉波你(六十五),具醯夜具醯夜(六十六),迦地般帝訖唎擔(六十七),毗陀耶闍瞋陀夜彌(六十八),雞囉夜彌(六十九),囉叉罔(七十),婆伽梵(七十一),印兔那麼麼寫(七十二,至此依前稱弟子名)婆伽梵(七十三),薩怛多般怛囉(七十四),南無粹都帝(七十五),阿悉多那囉剌迦(七十六),波囉婆悉普吒(七十七),毗迦薩怛多鉢帝唎(七十八),什佛囉什佛囉(七十九),陀囉陀囉(八十),頻陀囉頻陀囉瞋陀瞋陀(八十一),虎𤙖(八十二),虎𤙖(八十三),泮吒(八十四),泮吒泮吒泮吒泮吒(八十五),娑訶(八十六),醯醯泮(八十七),阿牟迦耶泮(八十八),阿波囉提訶多泮(八十九),婆囉波囉陀泮(九十),阿素囉毗陀囉波迦泮(九十一),薩婆提鞞弊泮(九十二),薩婆那伽弊泮(九十三),薩婆藥叉弊泮(九十四),薩婆乾闥婆弊泮(九十五),薩婆補丹那弊泮(九十六),迦吒補丹那弊泮(九十七),薩婆突狼枳帝弊泮(九十八),薩婆突澀比𠾆訖瑟帝弊泮(九十九),薩婆什婆𠼐弊泮(三百),薩婆阿播悉摩𠾆弊泮(三百一),薩婆舍囉婆拏弊泮(二),薩婆地帝雞弊泮(三),薩婆怛摩陀繼弊泮(四),薩婆毗陀耶囉誓遮𠾆弊泮(五),闍夜羯囉摩度羯囉(六),薩婆囉他娑陀雞弊泮(七),毗地夜遮唎弊泮(八),者都囉縛耆你弊泮(九),䟦闍囉俱摩唎(十),毗陀夜囉誓弊泮(十一),摩訶波囉丁羊叉耆唎弊泮(十二),䟦闍囉商羯囉夜(十三),波囉丈耆囉闍耶泮(十四),摩訶迦囉夜(十五),摩訶末怛唎迦拏(十六),南無娑羯唎多夜泮(十七),毖瑟拏婢曳泮(十八),勃囉訶牟尼曳泮(十九),阿耆尼曳泮(二十),摩訶羯唎曳泮(二十一),羯囉檀持曳泮(二十二),蔑怛唎曳泮(二十三),嘮怛唎曳泮(二十四),遮文茶曳泮(二十五),羯邏囉怛唎曳泮(二十六),迦般唎曳泮(二十七),阿地目質多迦尸摩舍那(二十八),婆私你曳泮(二十九),演吉質(三十),薩埵婆寫(三十一),麼麼印兔那麼麼寫(三十二,至此依前稱弟子名),突瑟吒質多(三十三),阿末怛唎質多(三十四),烏闍訶囉(三十五),伽婆訶囉(三十六),嚧地囉訶囉(三十七),婆娑訶囉(三十八),摩闍訶囉(三十九),闍多訶囉(四十),視毖多訶囉(四十一),䟦略夜訶囉(四十二),乾陀訶囉(四十三),布史波訶囉(四十四),頗囉訶囉(四十五),婆寫訶囉(四十六),般波質多(四十七),突瑟吒質多(四十八),嘮陀囉質多(四十九),藥叉揭囉訶(五十),囉剎娑揭囉訶(五十一),閉㘑多揭囉訶(五十二),毗舍遮揭囉訶(五十三),部多揭囉訶(五十四),鳩槃茶揭囉訶(五十五),悉乾陀揭囉訶(五十六),烏怛摩陀揭囉訶(五十七),車夜揭囉訶(五十八),阿播薩摩囉揭囉訶(五十九),宅袪革茶耆尼揭囉訶(六十),唎佛帝揭囉訶(六十一),闍彌迦揭囉訶(六十二),舍俱尼揭囉訶(六十三),姥陀囉難地迦揭囉訶(六十四),阿藍婆揭囉訶(六十五),乾陀波尼揭囉訶(六十六),什佛囉堙迦醯迦(六十七),墜帝藥迦(六十八),怛㘑帝藥迦(六十九),者突託迦(七十),昵提什伐囉毖釤摩什伐囉(七十一),薄底迦(七十二),鼻底迦(七十三),室隷瑟密迦(七十四),娑你般帝迦(七十五),薩婆什伐囉(七十六),室嚧吉帝(七十七),末陀鞞達嚧制劒(七十八),阿綺嚧鉗(七十九),目佉嚧鉗(八十),羯唎突嚧鉗(八十一),揭囉訶揭藍(八十二),羯拏輸藍(八十三),憚多輸藍(八十四),迄唎夜輸藍(八十五),末麼輸藍(八十六),䟦唎室婆輸藍(八十七),毖栗瑟吒輸藍(八十八),烏陀囉輸藍(八十九),羯知輸藍(九十),䟦悉帝輸藍(九十一),鄔嚧輸藍(九十二),常迦輸藍(九十三),喝悉多輸藍(九十四),䟦陀輸藍(九十五),娑房盎伽般囉丈伽輸藍(九十六),部多毖跢茶(九十七),茶耆你什婆囉(九十八),陀突嚧迦建咄嚧吉知婆路多毗(九十九),薩般嚧訶凌伽(四百),輸沙怛囉娑那羯囉(四百一),毗沙喻迦(二),阿耆尼烏陀迦(三),末囉鞞囉建跢囉(四),阿迦囉密唎咄怛斂部迦(五),地栗剌吒(六),毖唎瑟質迦(七),薩婆那俱囉(八),肆引伽弊揭囉唎藥叉怛囉芻(九),末囉視吠帝釤娑鞞釤(十),悉怛多鉢怛囉(十一),摩訶䟦闍嚧瑟尼釤(十二),摩訶般賴丈耆藍(十三),夜波突陀舍喻闍那(十四),辮怛隷拏(十五),毗陀耶槃曇迦嚧彌(十六),帝殊槃曇迦嚧彌(十七),般囉毗陀槃曇迦嚧彌(十八),哆姪他(十九),唵(二十),阿那隷(二十一),毗舍提(二十二),鞞囉䟦闍囉陀(二十三),槃陀槃陀你(二十四),䟦闍囉謗尼泮(二十五),虎𤙖都嚧甕泮(二十六),娑婆訶(四百二十七) 此一心呪,凡有五會,共四百二十七句,二千六百二十字,即是密詮大佛頂法,與前顯說力用是均。自有眾生,應以顯說,而得歎喜生善滅惡入理者;自有眾生,應以密說,而得[*]歎喜生善滅惡入理者。所以若顯若密,皆是四悉因緣故說也。或云:顯說生慧,密說生定,一往語耳。片言之下,狂心頓歇,顯說何甞不生於定?持是呪者,金剛藏王菩薩,精心陰速,發彼神識,密說何甞不生於慧?當知顯密皆不思議也。孤山曰:諸經神呪,例皆不翻。自古人師,多有異說。天台會之,不出四悉:一云呪者,鬼神王名,稱其王名,部落敬主,不敢為非,此世界義也。二云呪者,如軍中密號,唱號相應,無所訶問,不相應者,即執治之,此為人義也。三云呪者,密點遮惡,餘無識者,如微賤人,奔逃異國,訛稱王子,因以公主妻之,多瞋難事。有一明人,從其國來,公主往訴,其人語曰:若當瞋時,應說偈云:無親往他國,欺誑一切人,麤食是常食,何勞復作瞋?說是偈時,默然瞋歇,即對治義也。四云呪者,諸佛密語,惟聖乃知,如王索仙陀婆,一名而具四實,謂鹽、水、器、馬也。羣下莫曉,惟智臣解之。呪亦如是,秪一法語,徧有諸力,病愈罪除,生善合道,即第一義也。具此四義,故存本音。五不翻中,即祕密故不翻;於四例中,即翻字不翻音。 五不翻者:一、祕密不翻,即是諸呪;二、多含不翻,如比丘三義、婆伽梵六義等;三、此方所無故不翻,如閻浮樹等;四、順古不翻,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等,自古存梵音故;五、生善不翻,如般若尊重、智慧輕薄故。四例者:一、翻字不翻音,即諸呪語;二、翻音不翻字,如卍字是西字,此方呼如萬音,非西音也;三、音字俱翻,即諸經文;四、音字俱不翻,即是梵筴。 二、述功德勸持二:初、顯果上自行化他功德;二、明因人滅惡生善功德。 初中三:初、總明,二、別顯,三、總結。 今初。 阿難!是佛頂光聚悉怛多般怛羅祕密伽陀微妙章句,出生十方一切諸佛。 出生一切佛,猶所云一路涅槃門,正見顯密惟一理也。 二、別顯。 十方如來因此呪心,得成無上正徧知覺。十方如來執此呪心,降伏諸魔,制諸外道。十方如來乘此呪心,坐寶蓮華應微塵國。十方如來含此呪心,於微塵國轉大法輪。十方如來持此呪心,能於十方摩頂授記,自果未成,亦於十方蒙佛授記。十方如來依此呪心,能於十方拔濟羣苦,所謂地獄、餓鬼、畜生、盲、聾、瘖、瘂、怨憎會苦、愛別離苦、求不得苦、五陰熾盛、大小諸橫同時解脫、賊難、兵難、王難、獄難、風火水難、飢渴貧窮應念消散。十方如來隨此呪心,能於十方事善知識,四威儀中供養如意,恒沙如來會中推為大法王子。十方如來行此呪心,能於十方攝受親因,令諸小乘聞祕密藏不生驚怖。十方如來誦此呪心,成無上覺,坐菩提樹,入大涅槃。十方如來傳此呪心,於滅度後付佛法事,究竟住持嚴淨戒律,悉得清淨。 呪心即心呪義,以此五會章句,乃是密詮心要故也。幽溪云:古人稱此謂之十種呪心,此說非也。須知事雖有十,心惟一種,但此一心而有三義:體無對待曰大,即如來藏妙明心元如實空不空義;相絕塵染曰白,即如來藏本妙圓心如實空義;用覆一切曰傘葢,即如來藏元明心妙如實不空義。若約義往釋,應云:十方如來因如來藏呪心如實空義,得成實智菩提無上正徧知覺;因如來藏呪心如實不空義,得成方便菩提無上正徧知覺;因如來藏呪心如實空不空義,得成真性菩提無上正徧知覺。徧知屬果,對果說因,所謂不生不滅,為本修因,如來密因也。十方如來執此呪心如實空義,降伏界內凡聖同居土分段四魔,制諸見思四見外道;執此呪心如實不空義,降伏界外方便有餘土變易四魔,制諸塵沙四見外道;執此呪心如實空不空義,降伏實報無障礙土變易四魔,制諸無明四見外道。降魔制外,必執實杵,今此呪心喻如金剛王劒,故言執也。十方如來乘此呪心如實空義,坐寶蓮華,應凡聖同居微塵國土;乘此呪心如實不空義,坐寶蓮華,應方便有餘微塵國土;乘此呪心如實空不空義,坐寶蓮華,應實報無障礙微塵國土。自有所乘,以此度人,如乘大車,故言乘也。十方如來含此呪心如實空義,於凡聖同居微塵國轉四種四諦法輪;含此呪心如實不空義,於方便有餘微塵國轉三種四諦法輪;含此呪心如實空不空義,於實報莊嚴微塵國轉二種四諦法輪。說法是吐,對吐言含,所說如所行也。十方如來持此呪心如實空義,能於十方摩頂授實智菩提之記;持此呪心如實不空義,能於十方摩頂授方便菩提之記;持此呪心如實空不空義,能於十方摩頂授真性菩提之記。自既受持不忘,亦能持此以授人也。十方如來依此呪心如實空義,能於十方拔濟凡聖同居分段生死八難之苦;依此呪心如實不空義,能於十方拔濟方便有餘變易生死八難之苦;依此呪心如實空不空義,能於十方拔濟實報莊嚴變易生死八難之苦。猶如拯溺,必依舟航,自既依止三德祕藏,能為一切作大歸依處也。十方如來隨此呪心如實空義,能於十方凡聖同居土事善知識四威儀中財法二施供養如意;隨此呪心如實不空義,能於十方方便有餘土事善知識乃至供養如意;隨此呪心如實空不空義,能於十方實報莊嚴土事善知識乃至供養如意。由能隨順三德祕藏,即是隨順一切知識也。十方如來行此呪心如實空義,能於十方攝授親因,令諸小乘聞般若德祕密藏不生驚怖;行此呪心如實不空義,能於十方攝受親因,令諸小乘聞解脫德祕密藏不生驚怖;行此呪心如實空不空義,能於十方攝受親因,令諸小乘聞法身德祕密藏不生驚怖。為實施權,開權顯實,自行化他,具足方便,故曰行也。十方如來誦此呪心如實空義,成無上覺,坐菩提樹,入圓淨涅槃;誦此呪心如實不空義,成無上覺,坐菩提樹,入方便淨涅槃;誦此呪心如實空不空義,成無上覺,坐菩提樹,入性淨涅槃。誦者,從也,不忘失也,始終示現不離祕藏故也。十方如來傳此呪心如實空義,於滅度後付佛般若德法事究竟,住持嚴淨真諦戒律悉得清淨;傳此呪心如實不空義,於滅度後付佛解脫德法事究竟,住持嚴淨俗諦戒律悉得清淨;傳此呪心如實空不空義,於滅度後付佛法身德法事究竟,住持嚴淨中諦戒律悉得清淨。以心印心,更無別法,故曰傳也(此中雖錄幽溪文義,不無增損,藏性三義非三藏故)。三、總結。 若我說是佛頂光聚般怛羅呪,從旦至暮音聲相聯,字句中間亦不重疊,經恒沙劫終不能盡,亦說此呪名如來頂。 心性妙理不可窮盡,所以密詮功德,亦稱性而不可盡也。亦說此呪名如來頂者,即是大佛頂三德祕藏故。 二、明因人滅惡生善功德三:初、略明;二、廣顯;三、結勸。 初中二:初、明不持之失;二、明能持之得。 今初。 汝等有學未盡輪迴,發心至誠取阿羅漢,不持此呪而坐道場,令其身心遠諸魔事,無有是處。 二、明能持之得。 阿難!若諸世界隨所國土所有眾生,隨國所生樺皮、貝葉、紙素、白氈,書寫此呪貯於香囊,是人心昏未能誦憶,或帶身上、或書宅中,當知是人盡其生年,一切諸毒所不能害。 此必全書五會神呪,不可單書六字呪名也。 二、廣顯二:初、總標;二、別示。 今初。 阿難!我今為汝更說此呪,救護世間得大無畏,成就眾生出世間智。 二、別示八:初、能滅諸難;二、菩薩加持;三、不墮惡道;四、同佛功德;五、能淨業障;六、能消夙業;七、能滿眾願;八、能護國界。 今初。 若我滅後,末世眾生有能自誦、若教他誦,當知如是誦持眾生,火不能燒、水不能溺、大毒小毒所不能害,如是乃至天龍鬼神、精祇魔魅所有惡呪皆不能著,心得正受。一切呪詛、厭蠱毒藥、金毒銀毒、草木蟲蛇萬物毒氣,入此人口成甘露味。一切惡星并諸鬼神𥕺心毒人,於如是人不能起惡。頻那夜迦諸惡鬼王并其眷屬,皆領深恩常加守護。 此呪既是密詮三德祕藏,則誦持者固已全具祕藏威神,何難不滅?何毒不消?以彼諸難諸毒亦全攬祕藏為體,不應以祕藏而毒祕藏故也。皆領深恩者,溫陵所謂誦呪利彼故。 二,菩薩加持。 阿難當知,是呪常有八萬四千那由他恒河沙俱胝金剛藏王菩薩種族,一一皆有諸金剛眾而為眷屬,晝夜隨侍。設有眾生於散亂心、非三摩地,心憶口持,是金剛王常隨從彼諸善男子,何況決定菩提心者。此諸金剛菩薩藏王,精心陰速發彼神識,是人應時心能記憶,八萬四千恒河沙劫周徧了知,得無疑惑。 菩薩精心與行人精心元非二體,今以決定菩提心持此神呪,則與金剛藏王心精通㳷當處湛然,故此菩薩能於同體心性之中,陰默迅速開發彼神識也。 三,不墮惡道。 從第一劫乃至後身,生生不生藥叉、羅剎及富單那、迦吒富單那、鳩槃荼、毗舍遮等,并諸餓鬼有形無形、有想無想如是惡處。是善男子,若讀若誦、若書若寫、若帶若藏諸色供養,劫劫不生貧窮下賤不可樂處。 第一劫,指今發心持呪之初時也。後身者,指於最後成佛之一身也。 四,同佛功德。 此諸眾生縱其自身不作福業,十方如來所有功德悉與此人,由是得於恒河沙阿僧祇不可說不可說劫,常與諸佛同生一處,無量功德如惡叉聚,同處熏修永無分散。是故能令破戒之人戒根清淨,未得戒者令其得戒,未精進者令得精進,無智慧者令得智慧,不清淨者速得清淨,不持齋戒自成齋戒。 十方如來所修功德,本欲普施一切眾生,由眾生不達同體法性,所以不能領受。今持此呪,則知諸佛是眾生心內諸佛,眾生是諸佛心內眾生,故得三無差別,如惡叉聚同處熏修也。 五,能淨業障。 阿難!是善男子持此呪時,設犯禁戒,於未受(持此呪之)時,(今)持呪之後,(誓不復犯,則從前)眾破戒罪,無問輕重,一時銷滅。縱(令往時曾)經飲酒,食噉五辛,種種不淨,(今持咒後)一切諸佛、菩薩、金剛、天仙、鬼神,不將為過。設著不淨破弊衣服,一行一住,悉同清淨,縱不作壇,不入道場,亦不行道,誦持此呪,還同入壇行道功德,無有異也。若造五逆無間重罪,及諸比丘、比丘尼四棄、八棄,誦此呪已,如是重業,猶如猛風吹散沙聚,悉皆滅除,更無毫髮。 問曰:經云:設犯禁戒,於未受時,持呪之後,眾破戒罪,無問輕重,一時銷滅。今末世行人,於戒設有毀犯,為須先作法懺,後持此呪,方能滅罪;為是不須作法,但一心持呪,即能滅罪,悟無生耶?又或理觀未明,但持事呪,亦能滅罪;或須解行並進,然後能滅罪障,悟無生耶?答曰:經云:持呪之後,眾罪悉滅。者,不惟為顯神呪威力,正以此呪即是密詮心性,故名之為呪心。倘覆罪而不作法,既非直心直言,那與神呪體合?其不能速除罪障明矣!至於誠心發露,後不更造,專持此呪,誓無癈缺,無論解與不解,皆有大益。解則堪與阿難並驅,不解亦堪與登伽同列。或有不作法而但持呪者,須知更為三例:一者、本無清淨師僧可向作法,故止向像前發露,此與作法同功。二者、有可向作法處,而懷愧不懺,但能永斷相續,此則稍稍滅罪,決不能悟無生。三者、雖知持呪,仍犯前愆,則厥罪不滅,但有遠益而已。 六、能除夙業。 阿難!若有眾生從無量無數劫來,所有一切輕重罪障,從前世來未及懺悔,若能讀誦書寫此呪身上帶持,若安住處莊宅園館,如是積業猶湯銷雪,不久皆得悟無生忍。 七,能滿眾願。 復次,阿難!若有女人未生男女欲求孕者,若能至心憶念斯呪,或能身上帶此悉怛多般怛羅者,便生福德智慧男女,求長命者即得長命,欲求果報速圓滿者速得圓滿,身命色力亦復如是。命終之後,隨願往生十方國土,必定不生邊地下賤,何況雜形。 八,能護國界。 阿難!若諸國土州縣聚落饑荒疫癘,或復刀兵賊難鬬諍,兼餘一切厄難之地,寫此神呪安城四門并諸支提或脫闍上,令其國土所有眾生奉迎斯呪,禮拜恭敬一心供養,令其人民各各身佩,或各各安所居宅地,一切災厄悉皆銷滅。阿難!在在處處國土眾生隨有此呪,天龍歡喜風雨順時,五穀豐殷兆庶安樂,亦復能鎮一切惡星,隨方變怪災障不起人無橫夭,杻械枷鎖不著其身,晝夜安眠常無惡夢。阿難!是娑婆界有八萬四千災變惡星,二十八大惡星而為上首,復有八大惡星以為其主,作種種形出現世時,能生眾生種種災異。有此呪地悉皆銷滅,十二由旬成結界地,諸惡災祥永不能入。 支提,此云可供養處。脫闍,此翻為幢。二十八大惡星,不必即指二十八宿。大集經中明言二十八宿皆是菩薩示現,為護世間,不應名為惡星也。 三、結勸。 是故如來宣示此呪,於未來世保護初學諸修行者入三摩地,身心泰然得大安隱,更無一切諸魔鬼神及無始來冤橫宿殃、舊業陳債來相惱害。汝及眾中諸有學人及未來世諸修行者,依我壇場如法持戒,所受戒主逢清淨僧,於此呪心不生疑悔。是善男子於此父母所生之身不得心通,十方如來便為妄語。 欲求感應,須具四法:一須依我壇場,二須如法持戒,三須師僧清淨,四須不生疑悔。四法有缺,而謂如來妄語,其可乎哉? 三、護法述願二:初、八部眾;二、菩薩眾。 今初。 說是語已,會中無量百千金剛,一時佛前合掌頂禮而白佛言:如佛所說,我當誠心保護如是修菩提者。爾時,梵王并天帝釋、四天大王,亦於佛前同時頂禮而白佛言:審有如是修學善人,我當盡心至誠保護,令其一生所作如願。復有無量藥叉大將、諸羅剎王、富單那王、鳩槃荼王、毗舍遮王、頻那夜迦諸大鬼王及諸鬼帥,亦於佛前合掌頂禮而白佛言:我亦誓願護持是人,令菩提心速得圓滿。復有無量日月天子、風師、雨師、雲師、雷師并電伯等,年歲巡官、諸星眷屬,亦於會中頂禮佛足而白佛言:我亦保護是修行人,安立道場得無所畏。復有無量山神、海神、一切土神、水陸空行萬物精祇并風神王、無色界天,於如來前同時稽首而白佛言:我亦保護是修行人,得成菩提永無魔事。 八部外護,不出二世間主。金剛梵釋四王鬼帥等,即是眾生世間。日月天子,乃至風神王等,即是器世間主。無色界天,亦屬眾生世間。但權教中,尚無聽法之事,況能護法。今是圓極法門,故能令彼稱性發願也。 二,菩薩眾。 爾時,八萬四千那由他恒河沙俱胝金剛藏王菩薩,在大會中即從座起,頂禮佛足而白佛言:世尊!如我等輩所修功業,久成菩提不取涅槃,常隨此呪救護末世修三摩提正修行者。世尊!如是修心求正定人,若在道場及餘經行,乃至散心遊戲聚落,我等徒眾常當隨從待衛此人,縱令魔王大自在天求其方便終不可得。諸小鬼神去此善人十由旬外,除彼發心樂修禪者。世尊!如是惡魔若魔眷屬,欲來侵擾是善人者,我以寶杵殞碎其首猶如微塵,恒令此人所作如願。 此為內護,即是正覺世間主也。久成菩提,則三覺已圓更無餘惑;不取涅槃,則同流九界不復更滅。諸大菩薩果後行因,大悲大願類皆若此。寶杵殞碎魔首者,摧邪顯正法應爾故,或慈或威如父母故,一折一攝皆拔苦故,性惡法門善巧用故。從第四卷請入華屋至此,是第二大科,示不生滅為本修因妙三觀門竟。 三、明正助行所成伏斷圓三德位三:初、申請;二、讚許;三、正說。 今初。 阿難即從座起,頂禮佛足而白佛言:我輩愚鈍好為多聞,於諸漏心未求出離,蒙佛慈誨得正熏修,身心快然獲大饒益。世尊!如是修證佛三摩提未到涅槃,云何名為乾慧之地?四十四心至何漸次得修行目?詣何方所名入地中?云何名為等覺菩薩?作是語已五體投地,大眾一心佇佛慈音瞪瞢瞻仰。 修證佛三摩提者,從始至終,皆以佛知佛見而為修行,所謂名字佛三摩提,乃至究竟佛三摩提也。涅槃者,究竟圓極之果。乾慧者,最初觀行之因。四十四心,即指信、住、行、向及四加行。至何漸次得修行目?問:在四十四心之後?答:在乾慧地前。正顯此三漸次,乃是始終能歷之行,不局初心也。餘可知。 二,讚許。 爾時,世尊讚阿難言:善哉,善哉!汝等乃能普為大眾及諸末世一切眾生,修三摩提求大乘者,從於凡夫終大涅槃,懸示無上正修行路。汝今諦聽,當為汝說。阿難大眾合掌刳心,默然受教。 三、正說二:初、總明三德;二、別示迷悟。 初中二:初、明理絕名相;二、明因妄立真。 今初。 佛言:阿難!當知妙性圓明離諸名相,本來無有世界眾生。 妙性者,第一義諦之體,法身德也。圓明者,照窮法界之相,般若德也。離諸名相者,不可以一切名而名目之,不可以一切相而表示之,無障無礙之用,解脫德也。本來無有世界者,即是十界依正,當體元不可得。葢既無同居、方便、實報三土之相,則寂光之相,亦復不可得也。本來無有眾生者,即是十界假名,當體元不可得。葢既無九法界之名,則佛界之名,亦復不可得也。然此妙性,正是直指現前介爾心性,本自如斯,非指最初以為本來,而謂在昔元無,於今妄有也。葢現前一念介爾之心,本自不可思議,法爾恒然,故稱妙性。本自豎窮橫徧,了了常知,故稱圓明。本自具足十界依正諸法,而十界依正諸法,均不可以名狀此心,故稱離諸名相,本來無有世界眾生也。倘不能直下薦取,歸諸空劫以前,則迷頭認影,辜負圓音甚矣。又復應知,約於心法,點示三德既爾,約諸佛法,及眾生法,點示三德,無不皆然。以一一佛法,一一眾生法,無不皆是妙性圓明,無不皆自離諸名相故也。思之思之。 二、明因妄立真。 因妄有生,因生有滅,生滅名妄,滅妄名真,是稱如來無上菩提及大涅槃二轉依號。 因妄有生,非謂實有所生,意顯秪因迷妄,所以非生,妄謂有生耳。由其非生,妄見有生,所以非滅,妄見有滅,是故生滅二俱名妄。了知二妄俱不可得,性本寂滅,強名為真,是稱如來無上菩提及大涅槃二種轉依之名號也。葢眾生迷此現前一念之性,著相計名,是謂轉菩提依煩惱,轉涅槃依生死,如水成氷。如來達此現前一念之性,妙性圓明,離諸名相,是謂轉煩惱依菩提,轉生死依涅槃,如氷成水。但轉其名,元無實性,故云二轉依號也。無轉而論轉,則有名字轉乃至究竟轉之不同。初開圓解,知一切法本不生滅為名字轉,乾慧地為觀行轉,十信位為相似轉,十住行向四種加行十地等覺為分證轉,妙覺極果為究竟轉。九界眾生,轉菩提依煩惱,轉涅槃依生死,則有十二類生差別。佛界眾生,轉煩惱依菩提,轉生死依涅槃,則有五十七位不同。菩提是能照之三智,涅槃是所照之三德。又菩提屬智,即般若德。涅槃屬斷,即解脫德。煩惱即菩提,生死即涅槃。轉無可轉,當體法界,即法身德。始終皆是三德祕藏,不縱不橫,不可思議,故曰總明三德也。 二、別示迷悟二:初、明迷真起妄,成十二類,生顛倒法;二、明滅妄名真,立六十聖,位轉依號。 初中二:初、敘意總明,二、約相別示。 今初。 阿難!汝今欲修真三摩地,直詣如來大涅槃者,先當識此眾生、世界二(種)顛倒(之)因,顛倒不生,斯則如來真三摩地。 真三摩地即是大佛頂首楞嚴王三昧,全性起修,全修在性,故言真也。直詣如來大涅槃者,直心正念真如,始從名字乃至究竟,全以佛覺用為己心,中間永無諸委曲相也。眾生二字約惑業邊,即是十界假名,對菩提言;世界二字約果報邊,即是十界五陰實法,所謂十二類生,對涅槃言。乃指眾生世間,非單指器世間也,以舉正報必能該依報故。夫離却眾生無十二類,離十二類別無眾生,而皆在迷情顛倒之中;離菩提智無涅槃理,離涅槃理無菩提智,而總由妙悟不生之體。葢顛倒理即不生,眾生於無生中妄見有生,達此不生道理,便成名字不生,便是名字真三摩地,乃至究竟不生,斯則究竟真三摩地也。 二、約相別示二:初、明眾生顛倒;二、明世界顛倒。 今初。 阿難,云何名為眾生顛倒?阿難,由性明心性明圓故,因明發性性妄見生,從畢竟無成究竟有,此有所有非因所因,住所住相了無根本,本此無住建立世界及諸眾生。迷本圓明是生虗妄,妄性無體非有所依,將欲復真,欲真已非真真如性,非真求復宛成非相,非生非住非心非法,展轉發生生力發明,熏以成業同業相感,因有感業相滅相生,由是故有眾生顛倒。 此具明九界眾生顛倒因也。若約第一義諦離名絕相,則十界俱非十界。若約隨緣染淨假名假相,則十界皆號眾生。但九界違時真性,名為顛倒眾生。惟佛妙合本理,可名不顛倒眾生耳。文有三節:初從由性明心至及諸眾生,是總明九界顛倒之因,猶初卷中所謂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種種顛倒等也。二從迷本圓明至宛成非相,是別明三乘魔外顛倒之因,猶初卷中所謂諸修行人不能得成無上菩提等也。三從非生非住至故有眾生顛倒,是結明九界顛倒之相,猶初卷中所謂皆由不知二種根本等也。初中由性明心二句,即四卷中所謂性覺必明也。因明發性一句,即所謂妄為明覺也。性妄見生一句,即所謂因明立所,所既妄立,生汝妄能也。從畢竟無二句,即所謂無同異中熾然成異也。非因所因一句,即所謂迷本無因也。言秪由本性真明之心,其性本明圓故。然但有性德,未有修德,故因而明發於性。性中之妄見忽生,遂從畢竟無中妄成究竟有相。然而此有所有,當體虗妄,如空中華,如夢中物,實非因於所因。即今住所住相,亦復了無根本。不過本此無住,建立世界及諸眾生耳。此明眾生顛倒而兼及世界者,正顯世界與眾生秪因一迷,更無二法故也。次文意謂迷於本性圓明之體是生虗妄,是故妄性本無自體,亦非更有所依。彼權乘菩薩及二乘人將欲捨妄復真,欲真已非真真如性矣,況魔外等以非真而求,復不宛然益成非相乎?第三意顯生住心法本無自性,由諸眾生及三乘魔外等於此非生非住、非心非法而妄見有生有住、有心有法,從此虗妄展轉發生,生力發明熏以成業,同業相感有滅有生,而九界眾生顛倒從此非有妄成有矣。夫非生而妄見有生,乃至非法而妄見有法,此即是惑也。生力發明即由惑以起業也,同業相感即由業以招報也。若於無生無住、無心無法性中妄見有同居三界生住心法,是見思惑熏成有漏善惡不動諸業,感於同居分段滅生;若於無生無住、無心無法性中妄見有方便三界生住心法,是塵沙惑熏成無漏徧真之業,感於方便變易滅生;若於無生無住、無心無法性中妄見有實報三界生住心法,是無明感熏成亦漏亦無漏業,感於實報變易滅生。又不知同居、方便、實報三土生住心法當體即空,是見思惑;不知三土生住心法種種假名,是塵沙惑;不知三土生住心法全體中道,是無明惑。乃至由惑起業,由業招報,故有九界眾生顛倒相也。 二、明世界顛倒二:初、約因標名;二、約果釋相。 今初。 阿難!云何名為世界顛倒?是有所有、分段妄生,因此界立;非因所因、無住所住、遷流不住,因此世成。三世四方和合相涉,變化眾生成十二類,是故世界因動有聲、因聲有色、因色有香、因香有觸、因觸有味、因味知法。六亂妄想成業性故,十二區分由此輪轉,是故世間聲、香、味、觸窮十二變為一旋復。乘此輪轉顛倒相故,是有世界卵生、胎生、濕生、化生,有色、無色,有想、無想,若非有色、若非無色,若非有想、若非無想。 此即牒上眾生顛倒之因,而為世界顛倒之相也。上云:此有所有,非因所因,住所住相,了無根本。今牒上此有所有一句而成界,牒上非因所因三句而成世。言是妄有所有,則分段之形妄生,因此而四方之界遂立。然此妄有既非因於所因,則便無住所住,故復遷流不住,因此而三世之相遂成。即此三世與彼四方和合,互相涉入,因此變化眾生成十二類。是故一念無明不覺而心動,動即有聲,有聲即有色、香、觸、味、法等,六塵頓具,亂想紛然。惑為業根,業為報本,報復起惑,如惡叉聚,永不相離矣。然遠論動源,過在無始;近而論之,只是當念。一念不生,六妄自息,惑、業、苦三,如華滅空,故曰顛倒不生。斯則如來真三摩地也。色聲香味觸法,互為緣起,互具互生。舉聲為首,必具六塵。舉色舉香,無不咸爾。約塵對根,名為十二區分。窮盡十二類之變態,為業性之一旋復。是故十二類生,類類互具,類類互生。乃至等覺以下,一分微細無明未斷,則於十二類中,各各尚有一分生因未盡。故此十二類生,世界顛倒之相敵體,與大涅槃相翻。正所謂迷時轉涅槃依生死,則有地獄分段生死,乃至菩薩變易生死。悟時轉生死依涅槃,則有名字涅槃,乃至究竟涅槃。是故下文十二類生之相,一往雖似,但約欲界,仍須約事約理,兼約界內界外以申明之。乃與後文重重單複十二,方盡妙覺,成無上道之旨合也。 二、約果釋相二:初、別明;二、總結。 初別明十二:初卵生相(至)十二非無想相。 今初。 阿難,由因世界虗妄輪迴動顛倒故,和合氣成八萬四千飛沉亂想,如是故有卵羯邏藍流轉國土,魚、鳥、龜、蛇其類充塞。 世界者,指五陰實法也。虗妄者,惑也。動者,業也。氣及飛沉,報也。卵惟想生,故云虗妄。惑為業報之本,故號輪迴。想多掉舉,故稱為動。業必由感,故言顛倒。卵以氣交,如雄鳴上風,雌鳴下風之類,故云和合氣成。各由八萬四千煩惱感變,故云八萬四千飛沉亂想。羯邏藍,此云凝滑,即是羣卵受生初位。鳥為飛類,魚及龜蛇皆是沉類。充塞者,豎窮橫徧也。約義申明者,見思虗妄、塵沙虗妄、無明虗妄,即是分段、變易二輪迴本。惡動、善動、有漏動、無漏動、二邊動,皆是顛倒業相。人畜男女氣分,色無色界禪定氣分,方便涅槃氣分,出假神通氣分,中道佛性氣分。散亂為飛,昏昧為沉,觀慧為飛,靜定為沉,空觀為飛,體真止為沉,假觀為飛,方便隨緣止為沉,中觀為飛,息二邊分別止為沉。見思卵殻,塵沙卵殻,無明卵殻,以要言之,九界皆名卵生。惟佛破無明殻,定慧平等,不飛不沉,永滅妄想,緣氣習影,寂然不動,不顛不倒,真實常住,非卵生也。又佛永斷微細卵生生因,而能示現九界卵生。又卵生顛倒,本自不生。達此不生之理,從名字斷至究竟斷,故有五十五位真菩提路也。又九界眾生,不知諸法體是虗妄,誤為真實,是故不能神通自在,轉變由心,不能動於法界,不能和合自心所現十界氣分,示現十界種種飛沉。惟佛徹證虗妄之性,善巧輪迴,變動法界,以九界為佛界,以佛界為九界。和合九界中佛界氣分,示現佛界飛沉;和合佛界中九界氣分,示現九界飛沉。是故惟佛如來,名為究竟卵生眾生,是究竟魚、究竟鳥、究竟龜蛇。一究竟,一切究竟,則是顯出卵生實性,方成佛道。蓋虗妄輪迴,是般若實性;動顛倒,是解脫實性;氣及飛沉,是法身實性。又虗妄及動,氣及飛沉,皆即中故,名為妙性;皆即色故,名為圓明;皆即假故,離諸名相。如此顯出實性,則有名字顯出,乃至究竟顯出,成妙覺也。下皆准知,不復具說。 二,胎生相。 由因世界雜染輪迴欲顛倒故,和合滋成八萬四千橫竪亂想,如是故有胎遏蒲曇流轉國土,人畜龍仙其類充塞。 胎因情有,惑名雜染;綢繆愛戀,業名為欲;精血雜和,報名為滋。遏蒲曇,此云皰形,二七日位,胎卵漸分之相也。人仙是豎,畜龍是橫。約義者,見思雜染,塵沙無明雜染,男女欲愛,味禪欲愛,偏真欲愛,神通欲愛,但中欲愛,精血為滋,十支為滋,無漏法味為滋,出假法味為滋,中道法味為滋,性中三德為橫,修中三德為豎,因中三德為豎,果下三德為橫,此是所斷也。如外無智,智外無如,以為雜染,法喜之妻以為欲愛,三諦法味為滋,六而常即為橫,即而常六為豎,此是所顯也。 三,濕生相。 由因世界執著輪迴趣顛倒故,和合煖成八萬四千翻覆亂想,如是故有濕相蔽尸流轉國土,含蠢蠕動其類充塞。 濕以合感,感名執著;附勢趨炎,業名為趣;火水相成,報名為煖;所趨無定,名為翻覆。蔽尸,此云軟肉,濕生之初相也。約義者,見思執著,塵沙、無明執著,趣有、趣空、趣邊、趣中,同居煖相、方便煖相、實報煖相,有所翻向必有所覆背,見思潤生,塵沙、無明潤生,潤名濕相,此是所斷也。究盡諸法實相方可執著,隨舉一法一切法趣,是趣不過,一切諸法中悉有安樂性,善巧觀察猶如鑽火欲然其木,便有真諦煖相、俗諦煖相、中諦煖相,十界俱即為翻,十界俱非為覆,心心流入薩婆若海,與佛如來法流水接,名為濕相,此是所顯也。 四、化生相。 由因世界變易輪迴假顛倒故,和合觸成八萬四千新故亂想,如是故有化相羯南流轉國土,轉蛻飛行其類充塞。 無而忽有,革貌易形,皆名為化化。以離應惑名變易,反覆不實業名為假,隨其所遇報名為觸,新是所趨,故是所脫。羯南,此云硬肉,化生之初相也。約義者,見思變易,塵沙無明變易,因成假,相續假,相待假,同居諸觸,方便諸觸,實報諸觸,界內界外,傳傳為新,傳傳為故,業化,願化,意生化,此是所斷也。不變隨緣,名為變易,一假一切假,三諦皆假,大般涅槃八自在觸,惟心所現為新,因心成體為故,乃至無記化化,此是所顯也。 五,有色相。 由因世界留礙輪迴障顛倒故,和合著成八萬四千精耀亂想,如是故有色相羯南流轉國土,休咎精明其類充塞。 妄想堅執,惑名留礙。質滯不通,業名為障。精明顯耀,報名為著。上則日月星辰為祥為孽,下則蚌珠螢火為瑞為妖,皆名有色也。約義者,見思留礙,塵沙無明留礙,有漏障、偏空障、二邊障,幻色顯著,涅槃顯著,神通顯著,有漏色、無漏色、如幻色,此是所斷也。性相常住,名為留礙。遮障惡道,遮障有漏,遮障二邊,名之為障。真諦顯著,俗諦顯著,中諦顯著,名之為著。乃至真善妙色,此是所顯也。 六,無色相。 由因世界銷散輪迴惑顛倒故,和合暗成八萬四千陰隱亂想,如是故有無色羯南流轉國土,空散銷沉其類充塞。 厭有著空,滅身歸無,惑名銷散。迷漏無聞,不達空理,業名為惑。依晦昧空,報名為暗。難可見聞,故名陰隱。相是頑鈍,仍名羯南。空散銷沉,不專指於無色四天。大凡川谷幽險黑暗諸處,所有虗空神等,皆其類也。約義者,銷散形色,銷散涅槃,銷散二諦,迷惑真空,迷惑妙有,迷惑中道。頑空暗,偏空暗,但中不具諸法暗,此是所斷也。銷散見思,銷散塵沙無明,猶如幻師能惑一切,引誘諸子置秘密藏,我亦不久自入其中。此祕密藏,義之如暗,亦名第一義空,即是所顯也。 七,有想相。 由因世界罔象輪迴影顛倒故,和合憶成八萬四千潛結亂想,如是故有想有羯南流轉國土,神鬼精靈其類充塞。 似有若無,惑名罔象。蹈迹附影,業名為影。幽潛之中,妄結狀貌,並因同分虗妄憶想之所構成,報名為憶。無有實色,但有想相而已。約義者,見思罔象,塵沙無明罔象,有漏業影,無漏業影,二邊業影,同居憶想,方便憶想,實報憶想,此是所斷也。得理之智,名為罔象。法界諸法,一切如影,正徧知海,從心想生,名之為憶,此是所顯也。 八,無想相。 由因世界愚鈍輪迴癡顛倒故,和合頑成八萬四千枯槁亂想,如是故有無想羯南流轉國土,精神化為土、木、金、石,其類充塞。 不了諦理惑名愚鈍,固守頑礙業名為癡,無知質礙報名為頑。雖云枯槁,仍是亂想,以其心外無法,法法唯心故也。約義者,見思愚鈍,塵沙無明愚鈍,有漏癡、偏空癡、二邊癡、分段頑、變易頑,無有三諦法流所潤,故名枯槁,此是所斷也。於一切法不分別名為愚鈍,無所取捨名癡,三諦之理常凝不變名頑,惑業苦三不復生畏名為枯槁,此是所顯也。 九,非有色相。 由因世界相待輪迴偽顛倒故,和合染成八萬四千因依亂想,如是故有非有色相成色羯南流轉國土,諸水母等以蝦為目其類充塞。 巧偽假托,惑名相待。無有真實,業名為偽。所取羶穢,報名為染。彼此異質,相為因依。如水母等,以水沫為體,以蝦為目。本非有色,待物成色。不能自用,待物有用。又水母因蝦而得行,眾蝦依水母而得食。故云因依亂想也。約義者,根塵相待,空有相待,中邊相待。有為如幻故偽,無為不實故偽。界內染,界外染等。此是所斷也。理函智蓋,名相待。法無自他等實性,名偽。法身和功德,猶如水銀和真金,故名為染。此是所顯也。 十,非無色相。 由因世界相引輪迴性顛倒故,和合呪成八萬四千呼召亂想,由是故有非無色相無色羯南流轉國土,呪詛厭生其類充塞。 互相引發惑名相引,習以成種業名為性,音聲呼召報名為呪。本非無色,今詛令無色而密召用之也?約義者,見思相引、塵沙無明相引、惡性善性、有漏性無漏性、世間呪出世間呪等,此是所斷也。三車引、大車引、緣因性了因性、無上呪無等呪,此是所顯也。 十一,非有想相。 由因世界合妄輪迴罔顛倒故,和合異成八萬四千迴互亂想,如是故有非有想、相成想羯南流轉國土,彼蒲盧等異質相成其類充塞。 二妄相合,感名合妄。性情虗假,業名為罔。彼此不同,報名為異。本異而迴互令同,故名迴互亂想。蒲盧,桑蟲也,細腰諸蜂不能自育,取而呪之,不久成蜂。本來非有蜂想,而今忽成蜂想也。約義者,見思妄,塵沙無明妄。有為法是罔,無為法亦是罔。界內異質,界外異質,此是所斷也。此見及緣,元是菩提妙淨明體,故名合妄。見與見緣,并所想相,如虗空華,故名為罔。十法界性,融成一性,名和合異。九界眾生,皆稱弟子,名為迴互,此是所顯也。 十二,非無想相。 由因世界怨害輪迴殺顛倒故,和合怪成八萬四千食父母想,如是故有非無想相。無想羯南流轉國土,如土梟等附塊為兒,及破鏡鳥以毒樹果抱為其子,子成父母皆遭其食,其類充塞。 懷怨謀害惑名怨害,斷彼軀命業名為殺,磣毒變常報名為怪,塊果為兒非無子想,子食父母出於意想之外也。約義者,見思怨害,塵沙無明怨害,事殺理殺,同居中怪食真諦父空智母,方便中怪食俗諦父道智母,實報中怪食中諦父種智母,此是所斷也。弑無明父,害貪愛母,護生須是殺,殺盡始安居,怨害為法界,一切法趣怨害是趣不過,此是所顯也。 二、總結。 是名眾生十二種類。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卷第七文句 8 X0285_008 楞嚴經文句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卷第八文句 唐天竺沙門般剌密諦 譯經 明菩薩沙彌古吳智旭 文句 二、明滅妄名真,立六十聖位轉依號三:初、總明三漸,次為能轉之行;二、別明諸位,次為所轉之號;三、合結諸位,次由三行而成。 初中二:初、結前生後,二、標列正明。 |